本书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本书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研究思路有创新,理论上争取有所突破,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对公司与外部复杂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对公司机关的功能、作用与相互关系进行论证,形成系统化的经营管理者监督机制理论体系。

从公司制度改革的实际出发,基于系统性原理,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不同企业形态的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机制的构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形成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系统框架。

(二)研究难点

第一,用系统论的新方法、新视角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与突破。公司治理理论中,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信托理论及分权制约理论影响深远,但仍然无法解决中国现实公司治理问题,监督失灵、监督不力依然是公司治理的顽疾。这个现状促使了笔者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理论的创新与探索。系统论是交叉学科的新兴学科,是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一门新兴科学。以系统论的方法论研究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必须充分把握系统论内涵、发展、特征等理论基础以及掌握系统论的精髓。不但需要用系统论的基本知识去发现和解释公司治理问题,而且要用系统论的精髓去尝试提出解决公司监督问题的对策,这将是书稿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次研究的理论品格的塑造。

第二,系统论除了是一门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公司治理是公司法范畴内的研究内容,公司法又是法学的子课题,而法学思维模式与系统论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模式。因此,必须实现由法学的二元思维转向复杂研究范式的多元思维,由规范主义、实用主义法学转向法哲学与科学哲学,才能真正达到系统论的精髓,而这正是本次研究的精神品格的塑造。

第三,应对公司的复杂性,根据中国公司治理监督的独特特征,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建议。系统论本身是一门应对复杂性的科学,公司治理也同样充满了复杂性,不仅有公司内部各种主体,如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层、职工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复杂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利益博弈,而且面临外部复杂多变的公司环境,受到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公司治理虽然面临全球化的趋势,是个世界性问题,但却不具有普适意义。在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复杂影响下,各国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具有不同的特色,我国的公司监督也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特征,需关注我国公司股权集中、国有企业比重大、政治关联性强等特殊性下的监督问题。因此,本书的研究必须紧紧结合中国问题,根据中国公司的不同组织形态、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中国公司复杂情形下的公司监督系统的构建,使研究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第四,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的检验与应用。书稿除了理论创新的尝试之外,拟通过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构建,旨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当下我国正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化,系统化的公司监督机制的设计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更需要在实践中经得起反复检验。因此,提出的立法建议及具体方案设计能否为当下的公司制度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指导,能否解决我国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是又一大难点,这也是对本研究实践品格的考验。

(三)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思路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研究目标指引下,以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发现、问题的界定、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决为主要逻辑思路,以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失效这一问题为起点,以系统论这一主要方法论作为主线,以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为具体内容,将传统的公司治理监督问题通过系统论的形式予以展开,并通过系统的适应力(Resilience)、系统的层次性(Hierarchy)、系统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等特征以及系统的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与公司治理监督机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结合,考察公司监督机制中的问题,并从系统论的角度予以原理分析、实践应用而逐级深入,最终以探索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问题的应对为理论与实践追求,完成对监督问题以新方法、新思维进行创新解决的使命。

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论思维及运用是本书的核心问题,本书拟通过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及分析进路,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与系统论的区别是什么?以系统论作为新的法学思维模式,其承载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如何对具体的部门法学进行指导?在公司治理范畴内,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问题,如何应对与解决?以历史眼光审视,系统论对我国公司治理改革与实践有何价值?

基于上述思路,本书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为导言、正文与结语三大部分,主体部分内容又分为六大章论述,主要分析框架可概括如下:

导言部分主要交代了本书的写作背景、问题缘起等内容,梳理、总结了关于此论题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提纲挈领式地提出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导言后是本书主体部分,共六大章。第一章系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的发现、提出以及对问题的界定。第一章在问题意识引导下,揭示公司经营管理者现存的权力滥用、内部控制、监督失效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思维模式等方面缺陷的追问,同时对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信托理论与分权制约理论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新的思维模式对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的需求。通过对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思想家卢曼的“第12头骆驼”的寓言故事的介绍,引出系统论作为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的重大启示,即以系统论作为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的分析进路。这也是由传统法学的二元思维转向复杂研究范式的多元思维,由规范主义、实用主义法学转向法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转变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系统最重要的三大特征角度,论证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的层次性、适应力和自组织特征。第二章主要从系统的层次性特性展开论述。系统的层次性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特征,对监督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功能上的关系以及公司组织关系中的结构等级秩序——企业集团的产生和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具体的公司制度设计上,需要充分关注监督系统的层次性特征,构建有层次性的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第三章主要从系统的适应力特性展开论述。系统适应力是系统复杂性的要求,与公司治理的复杂性本质契合。系统具备相互依存,并具有动态变化、修复调节、学习优化与类型化区分的能力。无论是各国一般公司的监督模式的差异,还是我国特殊的国有及非国有监督模式的调整,都是系统适应力的体现,也为有适应力的公司制度设计和架构构建提供了宝贵借鉴。第四章主要从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展开论述。通过对系统的耗散结构的存在形态的研究,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置于时间的动态维度和复杂的周围环境中,使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问题更真实地逼近现实情形,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并且更符合监督系统自我发展演化规律的建议。

在明晰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的三大特性后,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从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运行的两个角度予以考察。第五章总结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的三大构成要件,即系统的目标、系统的要素与系统的连接,论证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在静态结构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根据我国公司立法与司法实践,提出了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各要素的完善建议。第六章从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考察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的运行方式,即系统的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这两种方式在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监督机制中均得到了充分反映。通过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的不同运行原理,探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监督模式的作用,也对我国公司双重监督模式失效问题进行系统论破解的尝试,体现了系统论在公司治理监督问题中的实践品格。

最后部分为本书结语,提出本书的研究结论:系统论是新的复杂环境下研究经营管理者监督机制以及传统公司治理问题的新路径。本书提出,在多元化时代,系统论将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的展望。(本书主要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四)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系统论的方法,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内外关联性的方法,是一种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观察与应对。以系统论作为研究视角以及思维模式,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阐释、论证,突破传统的公司治理的研究局限,探索系统治理的解决之道。

系统论相比较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超越了传统法学研究中的形式与实质的二元思维与研究范式,避免了对事物作“非此即彼”的、静态的事实或价值判断,而是一种注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如本书第二章对于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的层次性分析,通过对公司治理环境中的监督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竞争与协同关系的论述,揭示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离不开公司治理整体环境和该环境中的各子系统,如激励机制、聘任机制等的影响,也离不开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等外部市场环境的熏陶,既有内部监督机制又有外部监督机制,两者相互影响。同时,系统论方法也是一种体现立体的、动态的研究方法。如本书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从系统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的角度,论证公司监督机制中,影响监督效率的各要素是如何运行的,如何保持持续的活力的。

图1 本书框架结构

通过系统论的方法与视角,本书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问题置于系统论中,立体地、全面地、动态地以更广阔的视野考察公司经营管理者问题,探究问题的原因,从而适应问题复杂性的挑战,在整体、变化、关联、影响中把握监督的本质。系统论方法对于保持研究对象的活力,促进某一项构建的具体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体现在第二章至第四章最后一部分对监督问题的应对与完善中。

除了系统论这一最主要的方法论,本书还运用了比较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如第三章在系统的适应力论述中,通过横向的空间维度,将不同法系国家公司立法及监督模式作对比,考察各国公司治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监督模式的特征,借鉴他国的立法、理论及司法经验,并与我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实际情况和公司治理的具体国情作比较,寻找适合我国国情、能够解决我国问题的经营管理者监督机制。同时,本书还通过纵向的时间维度,对公司制度的演进进行历史分析,如第四章在系统的自组织特性的论述中,考察了公司制度及监督系统随时间维度发展的演化规律。

此外,本书将逻辑分析法融入写作的整体论证过程,通过设立目标,寻找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思路,对监督治理问题进行概括、抽象,并探寻问题本质,再通过概念、解释、判断、推理等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