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基本原理

一、系统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基本原理

19世纪中叶,出现了最早的自组织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的自组织理论,自然选择(或物竞天择)原理就是一种自组织原理。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自组织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对社会历史系统自组织机制的一种理论阐释。相变理论是物理学的自组织理论,系统地解释了物质三态转变的机理。”[1]

系统自组织作为一种现象和规律,已被上述多个领域的学者发现,而真正将自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论的理论,则是在1969年,“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普里高津在研究耗散结构理论中被首次提出”。[2]普里高津将非平衡热力学定律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运用至系统理论,并形成了新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宇宙等系统从宏观到微观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为后人研究系统的演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处在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组织现象,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自发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度有序到高度有序。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为耗散结构。”[3]耗散结构摆脱了原有通过机械论的方法去观察现实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弊端,认识到了现实世界是开放的、无序的、不平衡的、充满变化的。耗散结构理论也正是一门包含开放与封闭、平衡与失衡、有序与无序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尽管此后,在自组织理论中又发展出了协同学等新的分支,但耗散结构理论为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协同学创始人哈肯(Haken)在对自组织进行定义时,也继承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精髓,认为自组织是无须特定干涉的、自觉的系统进化状态,“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实践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该体系便是自组织的”。[4]

由此,“自组织是一种典型的一次递增复杂性的物质系统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历史,也是宇宙从起点混沌无序的状态演化到现在复杂性的、多样性的世界的过程”。[5]其突出特征在于系统能够自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和循环,从而实现系统的不断进化。目前,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自组织理论作为一项普遍的规律被应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6]

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公司治理之经营管理者监督范畴,系统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同样有其适用空间,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同样是在公司制度的发展中,从无序到有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理解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对于突破传统的公司法研究范式和思维,以新的视角揭示公司治理监督机制的问题,观察监督系统的运行,构建监督系统的自组织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