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张穹、张智辉主编:《权力制约与反腐倡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2.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唐亚林、鲁迎春、陈水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与协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魏宏:《权力论: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5.阎德民:《中国特色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陈禹、钟佳桂编著:《系统科学与方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乌杰:《系统哲学基本原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9.顾祝轩:《民法系统论思维:从法律体系转向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0.焦宝乾:《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陈金钊、焦宝乾:《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刘大椿等:《一般科学哲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13.刘大椿、刘劲杨主编:《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刘大椿:《科学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赵少奎编:《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刘大椿:《科学之审度——刘大椿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7.黄来纪:《公司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8.赵万一:《公司经理与经理权》,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9.宁金成:《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0.甘功仁、史树林:《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吴越主编:《公司治理:国企所有权与治理目标》,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段威:《公司治理模式论:以公司所有和公司经营为研究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3.罗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张涛、王丽萍:《股权结构、激励机制与治理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5.宋智慧:《资本多数决:异化与回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6.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0.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胡鞍钢、胡光宇主编:《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2.滨田道代、吴志攀主编:《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比较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倪建林:《公司治理机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4.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郑若山:《公司制的异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张维迎:《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7.黄铭杰:《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法制之落实与革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8.刘汉民:《企业理论、公司治理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严若森:《公司治理与制度优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刘美玉:《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沈贵明:《股东资格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张宗益、宋增基主编:《中国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3.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4.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邓峰:《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6.赵玲:《公司治理:理论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7.李维安、陈小洪、袁庆宏编著:《中国公司治理转型与完善之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48.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夏宁:《所有制、产权与公司治理透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0.文宗瑜:《现代公司治理:董事会与CEO的较量与制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孙光焰:《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法律制度配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2.鲁桐、仲继绳:《公司治理与价值创造》,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版。
53.杨自然:《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苗壮:《美国公司法制度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5.杨桦:《公司再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路径》,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56.张宗益、宋增基主编:《中国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7.朱慈蕴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8韩晶:《公司治理——制度系统的发展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59.朱圆:《美国公司治理机制晚近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0.郎咸平:《公司治理》,易宪容等译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1.陆智强:《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成本——收益与董事会结构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2.喻中:《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63.王运红:《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权力制约因素》,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64.杜海霞:《投资者的保护路径——基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65.何丹:《投资者法律保护与股权结构:理论与经验证据》,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6.肖松:《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7.蓝文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的投资者保护功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8.俞红海:《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9.梁远航:《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70.刘泽荣:《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71.马太广:《董事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2.朱羿锟:《董事问责标准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3.朱羿锟、罗隽、郑诗彬、陈慧婷、曹小妹:《高管薪酬:激励与控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74.朱羿锟:《董事问责:制度结构与效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5.赵立新、唐欣、邓舸等:《走出困境:独立董事的角色定位、职责与责任》,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6.马立行:《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版。
77.王明亮:《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董仕军:《国有大型企业治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79.蓝定香:《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0.祁鸣:《国企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对新自由主义意识的反思和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1.刘瑞明:《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的经验证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3年版。
82.张玉清、李春玲:《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司治理问责与透明度国家所有权指南》,李兆熙、谢晖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对OECD成员国的调查》,李兆熙、谢晖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5.张文魁:《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6.张文魁:《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转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87.陆军荣:《国有企业的产业特质:国际经验及治理启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吕政、黄速建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89.王尔德:《改革:新经济政策向何处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0.李向荣、牛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91.宋文阁、刘福东:《混合所有制的逻辑——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民企机遇》,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版。
92.厉以宁、程志强主编:《中国道路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93.季晓南:《企业绩效与制度选择: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94.陈旭东:《国有产权改革与国有资产监管》,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5.胡海涛:《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实现机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96.郭世辉:《国有股权变革:资本权力错配与重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7.季晓南:《企业绩效与制度选择——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9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99.张颢瀚、张明之、王维:《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0.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李津京:《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2.顾功耘主编:《当代主要国家国有企业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3.章迪诚、张星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正式制度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104.石予友:《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利益冲突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105.徐冠华主编:《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监督机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中文译著
1.[英]艾利斯·费伦:《公司金融法律原理》,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美]奥利弗·E.威廉姆斯、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与发展》,姚海鑫、刑源源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美]柯提斯·J.米尔霍普、[德]卡塔琳娜·皮斯托:《法律与资本主义》,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美]玛丽·奥沙利文:《公司治理百年——美国和德国公司治理演变》,黄一义、谭晓青、龚书鹏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6.[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7.[美]罗伯塔·罗曼诺:《公司法基础》(第二版),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美]莱纳·克拉克、亨利·汉斯曼:《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罗培新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9.[美]佛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罗培新、张建伟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10.[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与运作》,林华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凯文·基西、史蒂夫·汤普森、迈克·莱特:《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企业和国际比较》,刘霄仑、朱晓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12.《德国商事公司法》,胡晓静、杨代雄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13.[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陈剑、余江、周大昕、李清彬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14.[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保罗·阿里、格雷夫·格雷戈里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的公司治理》,王燕祥、陈铃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6.[美]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17.[美]罗伯特·孟克思、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加]兰德尔·K.莫克:《公司治理的历史:从家族企业集团到职业经理人》,许俊哲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美]卞历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美国公司法规精选》,虞政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美]弗莱德·斯考森、斯蒂芬·M.格洛夫、道格拉斯·F.普莱维特:《公司治理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方红星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齐东祥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肖琛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4.[日]大冢久雄:《股份公司发展史论》,胡企林、胡欣欣、江瑞平、韩朝华译,朱邵文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肯尼思·A.金、约翰·R.诺夫辛格:《公司治理:中国视角》,严若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英]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英汉双语),马睿译,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版。
27.[美]詹姆斯·威拉德·赫斯特:《美国史上的市场与法律——各利益间的不同交易方式》,郑达轩、石现明、李健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美]斯科特·格林:《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与董事会:公司治理的最佳技巧及范例》,荆新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9.[日]高桥英治:《企业集团与少数股东的保护》,崔文玉译,赵万一审校,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30.[美]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邱昭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1.[英]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高飞、李萌译,陈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德]贡塔·托依布纳:《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张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美]杰拉尔德·温伯格:《系统化思维导论》,王海鹏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版。
34.[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苏慧婕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5.[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36.[比利时]G.尼科里斯、I.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罗久里、陈奎宁译,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7.[美]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刘昕、邱昭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38.[美]梅拉尼·米歇尔:《复杂》,唐璐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三、论文类
1.谢洪明等:《从系统论看企业战略管理》,载《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4期。
2.蓝庆新等:《公司治理模式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制度系统论的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3.屈耀辉、曾五一:《公司治理演变之机理:基于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的诠释》,载《现代财经》2004年第7期。
4.谭忠游:《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再造中的运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5.李全亮、李怀祖:《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公司战略管理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2期。
6.孙烨:《系统论视角下的监事会与监事会人力资本关系分析》,载《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2期。
7.宋玉娥:《从耗散结构理论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科学性》,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高远:《后马克思主义偶然性概念再反思——基于耗散理论的视角》,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9.董玉明:《系统观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载《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0.孔德周:《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系统科学应用初探》,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11.刘大洪:《论经济法的发展理念——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范式》,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2.肖伟志:《论经济法的系统间整合功能——基于哈贝马斯法哲学思想的一种理解》,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
13.何立胜、乔俊峰:《对市场自组织运行的新思考》,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14.董学智:《国企改革的逻辑与进路》,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5年第3期。
15.邹积慧:《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沈小平:《基于自组织的供应链战略协同机制探讨》,载《系统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7.范明、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一个一般框架及其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18.武杰、张华德:《熵理论视域下的法律移植》,载《系统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9.刘哲昕:《一个自组织法律系统的自我修正——〈公司法〉修订与控制论》,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0.李彪、王杰、张金春:《自组织理论在企业改革中的应用》,载《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1.杨贵华:《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载《东南学术》2007年第5期。
22.吴华明:《自组织战略协同:概念、特点与管理过程》,载《系统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3.谢洪平、蓝海林、张德群:《从系统论看企业战略管理》,载《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4期。
24.刘大洪、岳振宇:《论经济法的发展理论——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范式》,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25.张骐:《论法的价值共识——对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一个悖论的解决尝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
26.吴晓波:《论创新链的系统演化及其政策含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
27.徐大伟、王子彦、郭莉:《工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载《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28.廖开际、赵兴庐、杨建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大众生产系统演化机制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7期。
29.王景荣、徐荣荣:《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经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5期。
30.吴鹏举、郭光普、孔正红、张艳芳、纪传伟:《基于系统自组织的产业生态系统演化与培育》,载《自然杂志》2008年第6期。
31.张辉:《中国公司法制结构性改革之公司类型化思考》,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32.王延川:《公司类型:规范区分与司法适用》,载《当代法学》2015年第3期。
33.卢昌崇:《公司组织形态、产权安排、治理结构系统性研究》,载《东岳论丛》2007年3月。
34.李建伟:《公司组织形态重构与公司法结构性改革》,载《财经法学》2015年第5期。
35.刘迎霜:《我国公司类型改革探讨——以非公众股份有限公司为视角》,载《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36.梁小惠:《论公司类型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为视角》,载《河北学刊》2013年第6期。
37.刘小勇:《论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统合——日本及其他国法关于公司类型的变革及启示》,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
38.李瑜青:《方法论的运用与法哲学的定位》,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9.刘水林:《法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40.凌斌:《什么是法教义学:一个法哲学的追问》,载《中外法学》2015年第1期。
41.蔡立东:《公司制度生长的历史逻辑》,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
42.姚建宗:《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评邓正来教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43.宾凯:《法律如何可能:通过“二阶观察”的系统构建——进入卢曼法律社会学的核心》,载《北大法律评论》第七卷第二辑。
44.翟小波:《“软法”概念何以成立?——卢曼系统论视野内的软法》,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5.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46.杜健荣:《法律与社会的共同演化——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反思转型时期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47.焦瑶光、吕寿伟:《复杂性与社会分化》,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2期。
48.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49.冯健鹏:《论规范法学对法律自创生理论的影响》,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0.杨健华:《马克思、韦伯和卢曼的社会分化研究及启示》,载《浙江学刊》2008年第5期。
51.泮伟江:《双重偶联性问题与法律系统的生成》,载《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
52.罗文波:《预期的稳定化——卢曼德法律功能思想探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
53.高旭军:《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中之“法人人格否认”》,载《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6期。
54.石少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55.葛伟军:《论最低资本与揭开公司面纱——兼谈对法复[1994]4号、法释[2001]8号及法释[2011]3号文件的理解》,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56.刘俊海:《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解释难点探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7.张兄来、李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载《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四、学位论文类
1.张艳萍:《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进化识别及管理决策研究》,天津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滕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经济法规制研究——基于系统论的思考》,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3.谢颖:《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4.阮世能:《公司监督机制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林清:《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法律构造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胡乃民:《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监督机制框架及鞍钢集团公司实践研究》,东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7.裴明学:《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8.庞春祥:《公司本质论》,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9.李超玲:《公司法人特性与公司治理困境解决机制研究》,中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0.连金英:《公司集团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1.王泽禹:《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制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2.张晓峰:《基于权力视角下的公司治理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3.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肖峰:《论股权出资的监管与立法》,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5.罗文波:《卢曼的自我创生法律系统论研究——法律自治性追寻》,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6.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7.李兆玉:《美国公司法上的董事注意义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8.王立东:《论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在中国的法律困境及其解决——兼论对美国相关法制的借鉴》,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9.陈云霞:《公司董事义务和责任的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20.王凤恺:《董事忠实义务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
21.李强:《董事注意义务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2.蓝定香:《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3.李向荣:《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选择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4.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5.吴伟央:《公司经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6.熊风华:《国有控股、高管权力与薪酬激励》,西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五、外文论著类
1.Jody S.Kraus,The Jurisprudential Foundation of Corporate and Commercial Law,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Law,Steven D.Walt,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Law.,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I),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73,p.40.
六、外文论文类
1.Michael C.Jensen & William 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pp.305-360.
2.Oliver E.Williamson,“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pp.135-182.
3.Clemens Mattheis,“The System Theory of Niklas Luhmann and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Society”,Goetting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2012)2,pp.625-647.
4.Takis Fotopoulos,“Systems Theory and Complexity:A Potential Tool for Radical Analysis or the Emerging Social Paradigm for the Internationalised Market Economy?”,Democracy & Nature,Vol.6,No.3,2000.
5.Donald P.Moynihan,“Building Secure Elections:E-Voting,Security,and Systems Theor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4,No.5,2004.
6.Arran Gare,“Aleksandr Bogdanov and Systems Theory”,Democracy & Nature,Vol.6,No.3,2000.
7.Fremont E.Kast,James E.Rosenzweig,“General Systems Theory:Application for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2.
8.Ludwig Von Bertalanffy,“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y”,A 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2.
9.Alexander Gorke,Armin Scholl,“Niklas Luhmann's Theory of Social Systems and Journalism Research”,Journalism Studies,Vol.7,No.4,2006.
10.Ovid C.Lewis,“Systems Theory and Judicial Behavioralism”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1969(21),pp.361-465.
11.Niklas Luhmann,“Insistence on Systems Theory:Perspectives from Germany-An Essay”,Social Forces,1983(61),pp.987-998.
12.Frederick P.Morgeson,“Event System Theory:An Event-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pp.515-537.
13.J.Soc.& Soc,“Welfare”,Systems Theory,1978(5),pp.446-466.
14.Robert B.Thompson and Hillary A.Sale,“Securities Fraud as Corporate Governance:Reflections upon Federalism”,56 Vanderbilt Law Review 8592003,p.859.
15.Ludwig von Bertalanffy,“Problems of Life:An Evalu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Thought”,Watts,& Co.,1952.
16.Joseph W.Bishop,Jr.,“Sitting Ducks and Decoy Ducks:New Trends in the Indemn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Officers”,Yale Law Journal 77,1968.
17.P.L.Rechner and D.R.Dalton,“CEO D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Longitudinal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2,1991,pp.155-160.
18.Tamara Belinfanti & Lynn Stout,“Contested Visions:The Value of Systems Theory for Corporate Law”,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66,February 2018,No.3,pp.57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