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总目标:增强公司竞争力
复杂系统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在系统之外有更大的系统,各系统相互连接,系统的目标也相互影响。现代公司治理及监督机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中生存的,与外部的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大系统密不可分。明确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的总体目标就必须跳出监督机制本身,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宏大的视野,即更大的系统中,从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整片树林中观察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这棵树木。这也是系统论认识事物自顶向下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宏观中把握整体,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部分中分解要素,从而对系统的各部分、系统的各目标有更清晰的认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5]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系统也需要在公司治理的外部大环境中,在国家经济与改革发展的大系统中寻找目标。在我国,现代公司越来越多地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更是肩负着实现国家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完善行业布局等特殊使命。公司的意义也在于通过公司这一组织形式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及改革提供基本的元素。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是为了通过降低经营管理者的代理成本,促进经营管理者勤勉尽职,提升公司业绩,最终增强公司竞争力。因此,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公司竞争力。
根据世界《财富》2001年至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统计数据,我国历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如图15所示。该图显示了我国入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数量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9家上升至2015年的106家,增长幅度十倍有余,且持续呈强劲上升趋势,我国现代公司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15 2001—2015年中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情况[6]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入围世界500强的同时,我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也逐步增强。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1—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在144个经济体中,我国总体趋势保持领先地位,国际竞争力排名整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14年至2015年均维持第28位的排名,较2001年上升了11位,自2008年始,基本维持在前30位以内,如图16所示。
图16 2001—2015年中国公司竞争力排名情况[7]
从图15和图16来看,虽然我国公司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公司竞争力却并未随着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的增加而增长,两者并非呈现完全的正相关关系。《财富》世界500强的主要指标是营业收入和利润,这两个指标主要体现在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上。而公司竞争力含义更广泛,更复杂,除了规模之外,还包含人力、技术、创新等更多因素。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并不能带来公司竞争力的长效增长,反而容易导致公司内部权力分配或经营管理者腐败。
荷兰的“资源诅咒”现象即为典型的例子,过多利用富裕资源,缺乏对人才与知识的尊重,而导致创新力的持续缺乏,引发工业和经济的衰退。荷兰效应给我们发出了警示,依赖资源发展的国家,腐败滋生较多。我国公司也曾存在过度依赖资源、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如大量公司搞规模扩张,对土地资源与行政权力资源高度依赖,公司经营管理者权力过大,滋生腐败,公司研发及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必须将我国公司发展的目标由原来简单的以规模为单一评价维度,调整为综合的公司竞争力维度。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系统目标也必须明确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公司竞争力。这个目标也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大目标相呼应,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