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起源
2025年10月13日
1.1 起源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始阶段,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信息存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用电子方式处理信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条件。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讨论创造人造大脑的可能性。沃伦·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ugh)和沃尔特·皮茨(Walter Pitts)在1943年发表文章《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A Logical 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首次提出构建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7]。1950年,精通计算机、数学、逻辑学、密码分析学和理论生物学的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提出了“图灵测试”,这是一种确定机器是否智能化的方法,具有里程碑意义[8]。哈佛大学本科生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和迪恩·埃德蒙兹(Dean Edmonds)在1951年合作设计出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SNARC。随后,在1956年夏季,由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罗切斯特和香农等4人组织,在麦卡锡工作的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讨议”,参加者还有包括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维尔在内的6位年轻科学家。会议讨论了包括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在内的当时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此次会议首次使用“人工智能”的提法,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