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出:假新闻为何近来受到关注

1.问题提出:假新闻为何近来受到关注

随着“假新闻”的泛滥以及社会危害的加深,近年来,有关假新闻及其治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从本质上来看,假新闻的实质没有改变,或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如显得更加夸张、更加真实;由于具有战略传播和新闻策划的包装,假新闻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比真新闻更加真实[1]。但假新闻的内核始终是不变的,即是不真实的新闻,或者与真正新闻相悖的新闻。基于此,较多研究对于假新闻及其治理的分析维度包括:假新闻内涵、假新闻的传播机制(渠道)、假新闻的政治经济动因(流量经济)、假新闻的治理(如技术行政、法律、教育、伦理)等。

实际上,假新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小报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视普及语境下虚假新闻更加普遍,也更加夸张,是一种掩盖真相的新闻。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假新闻再次获得高度关注。通过对用户个体层面的网页访问历史的分析发现,大约有1/4美国人在2016年10月7日到11月14日之间访问过假新闻网站。特朗普的支持者访问的假新闻网站最多,这些人进而更加支持特朗普。但是假新闻消费仍然集中在一个小群体中,在深度假新闻使用者中,3/5的人是那些保守派信息接受者,这部分保守派信息接收者占10%。[2]18岁以上的成人中,有27.4%的人在选举期间阅读过支持特朗普的或者支持克林顿的假新闻。选举最后一周,这一数据达到24.4%~30.3%。这27%投票者的绝对数字是6 500万人。美国人大概阅读这些假新闻,占他们阅读食谱的2.6%。[3]

然而,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何假新闻近来受到这么高的关注,更大的可能是与社会政治语境的变化相关。一方面,人们的媒介信任度降低,公众对整个社会、媒体、政府、其他社会群体等信任度降低。[4]当党派小报、政党极化等出现,感觉到社会共识的减少,对媒体的政治攻击也更加频繁和剧烈[5]。另一方面,混合媒介语境下,公众可以自我生产信息、发布信息,在服务网、通信网和社交网重叠,以及政治娱乐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更可能制造和转发虚假信息。其实假新闻如此被关注是一种社会群体情绪的表征,或者说是人们对当下媒介环境等不满情绪的一个注脚。这种不满体现在平台广告、政治宣传、媒介势弱等三个方面综合作用下人们对信息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对抗状态。

进一步来看,以往各界大多从社会上层的视角分析假新闻受关注的原因,如假新闻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政治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影响了大选和政治局势。对假新闻的治理路径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从文本层面看,主要是辨识假新闻,如事实核查,通过语言路径和网络路径等分析哪些新闻与真实新闻存在偏差;从平台来看,主要是强化平台责任,目前网络平台中假新闻存在的原因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有政治意识形态等的考虑,而对此的应对主要是平台优化算法、人工审查等来降低假新闻的扩散;从治理本身来看,国家力量高度渗入其中,多个国家通过法规制度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也通过行政手段等强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执行实施等。

与此相反的是,少有研究直接关注受众对假新闻的感受。从假新闻的受众影响看,最大的威胁是假新闻可能影响了个人的判断、决策和信息处理。研究认为,尽管人们接收或者接触假新闻,但是人们并不接受假新闻;尽管人们不接受假新闻,但是他们仍然会扩散假新闻。在假新闻的接收、接受、扩散中的心理机制是如何的呢?公众对假新闻的感知是什么状况呢?这种感知会影响信息传播吗?由此,我们提出假新闻受众感知这一“在地视角”。

其实,假新闻的生产目的是说服公众,是面向公众的新闻,其内容中包括多种框架和信号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对受众如何感知、接收假新闻等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从受众视角关注假新闻感知的“在地视角”在当下具有重要解释力:第一,直接从假新闻作用的对象(受众)出发,考察他们的态度,从而找到假新闻对受众的危害程度如何。第二,可以解决人们接收、接受、扩散的不一致状态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