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做好全民数字素养终生教育

4.1 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做好全民数字素养终生教育

现阶段学校教育系统整体上分为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52]。各个阶段如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如何调整投入力度,在培养基础数字人才、专业数字人才和综合数字人才等层面如何合理分配资源,类似诸多问题都是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急需应对并加以解决的。

(1)普通基础教育阶段

普通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主要培养基础数字人才。数字经济时代90%以上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数字素养的人来完成[53]。计算机科学将与语文阅读写作和数理化一样成为人们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引入适合幼儿获得计算机知识的编程游戏,寓教于乐。游戏一直以来都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好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自身创新精神,小时候给洋娃娃做衣服的人最终成为了裁缝就是许多真实故事的典范[54]。本着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过好日子的宗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府要重视学前教育,将免费教育范围扩展到幼儿园,国家统一制定幼儿园管理规范,将计算机教育融入幼儿教学大纲。鉴于人工智能人才必须懂得伦理、道德、法律才能保证未来机器人学到正确的规范,而具备这种品德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之获得遵纪守法、讲文明道德、识别真善美的正确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为幼儿配备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在初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上网自主搜索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的机器如电脑、电视等,改变了过去人们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而需要通过课本死记硬背必备知识的状况,目前人工智能主导的搜索引擎使得人们仅仅需要确定关键词即可获得全方位知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大量获取信息进行甄别、整理和提炼,因此过去需要几年时间积累的解决某个问题的知识现在可能只需几个小时即可融会贯通。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语言解决一般科学问题。此外,在数字经济时代,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对知识所包含道德取向和价值观的正确态度,如热爱祖国、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未来40年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带来更多福祉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连带效应,如团队工作常态、频繁改换职业、贫富更加悬殊、因失业而无所事事等。该预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需要从小训练具有高人文素养、优秀道德水准、平衡心态、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将其融入现代小学教育非常重要。在此期间,思政、历史、常识、数学、语文、课外兴趣等的学习时间安排需要重新设计,以把握好道德伦理教育最佳时机。

在中等教育阶段,应培养中学生灵活运用必备软件的能力(如Office办公软件等),尤其是高中生应掌握高级编程技能,培养编程思维,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完成目前大学生数字教育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还需要更多地了解社会结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等,获得更多实践经验。随着对社会结构和专业分工的了解,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建立自己专业爱好和就业取向,为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做好心理准备。但文理科划分不应太细,因为真正未来需要的高级人才都是综合型人才,未来人工智能将依托于综合性学科寻求发展。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数字化意识。信息技术已经被浙江、北京、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纳入高考体系,北京、广州等地也将计算机编程纳入中考甚至小升初考试,数字技术相关学科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55,56]。可以看出,在普通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数字人才培养首先从数字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开始,这将进一步加大地区间教育差异进而带来更大数字鸿沟。因此政府应重点扶持边远地区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养数字人才,借势数字经济发展走出特色之路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2)普通高等教育阶段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及研究生教育)应在进一步加强基础数字技能培养的同时重点塑造专业数字人才。可对照本文第四部分所述数字人才需求结构精细设计对应的课程体系,确保每一位本、专科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将重复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计算科学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应全面掌握前沿数字技术,灵活应用,做到重复问题自动化、复杂问题智能化。

培养专业数字人才关键要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信息资源“爆炸”的当下,通过搜索现有资源能够得到解决的大多数问题不需要重复研究,如何减少低效率和资源浪费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应以培养优秀创新型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年度博士学位授予量仅为美国的30%,每百万人口中的年度新增博士仅为美国的7%[57]。显然,中国博士培养力度需要加强。以人工智能为例,专业人才供小于求,人工智能应届博士毕业生年薪居高不下[58],此高薪可从上游拉动更多人才投身人工智能事业。试想,如果将高额薪酬时间提前,建立健全数字经济领域前沿学科的博士生奖学金制度,将从下游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专业数字人才的教育质量。

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必修课,将伦理、道德、法律上升到理论层面传授给学生,如果能将道德法律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将激起学生更大热情参与其中。20岁左右的年轻人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信仰理念上的动摇,而这时候从家国情怀的高度,让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坚信不疑,将造就社会中坚力量,成为普法守法楷模,并将受益终生。而且,这是培养顶尖级综合数字人才的必由之路,有助于培养未来智能革命新时代的新生代,造就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道德修养的国家栋梁之材。

(3)职业及其他教育

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转变为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数字人才需要转换思维。各企业在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中都应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培训计划,成人教育应在教材中加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并逐渐采取计算机考试代替部分课程的试卷考试,旨在提醒各行各业在岗人员与时俱进,将数字思维落实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避免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落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大量代替脑力劳动的机器将不约而至,大规模失业将表现尤为严重,这将要求人们对于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因为没有失业只有不具备对口技能而暂时失去工作,在职培训或将是伴随人们一生的重要事项。根据未来40年人工智能发展预期,技能再培训将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社会保障机制将更加注重保障民生而不是保护工作。成年人在经常接受职业培训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接受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因为在中国很有可能他们将负责下一代的陪伴及教育,可以在成年人最喜欢看的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每天划出特定时间进行专题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普及教育,让中国“忠实诚信,仁慈善良”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综合数字人才的培养是以上三阶段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普通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基础数字人才;普通高等教育重点培养专业数字人才;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和行业教育等则根据实际需求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兼顾对缺乏基础数字技能的民众进行“数字扫盲”。

图2 学校教育体系与智能革命新时代人才结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