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对假新闻的接收、接受、扩散具有不一致性
首先,信息接受不等于信息扩散。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不是看信源可靠性,而是看其转发、点赞数,如果被转发次数很多,会被认为是高可信度的信息[46],人们也更愿意接受它。
其次,信息扩散不等于信息接受。信息扩散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例如有人天生具有扩散和转发的意愿和性格。从确认性心理来看(Confirmation Bias),人们在不相信信息的情况下也会以“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对信息进行扩散。有研究发现,人们对多数新闻的信任程度与自己使用的新闻的信任程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后者要高于前者。也就是说,人们大多信任自己使用的新闻。[47]一项研究发现,尽管人们能够辨识新闻的真实性,他们也愿意分享假新闻,假新闻辨识与分享行为无关。[48]
再次,信息接收不等于信息接受。硬新闻和假新闻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硬新闻中的信息;但是收看假新闻较多、而接触硬新闻较少的人,更能高感知到假新闻更加的真实和现实。[49]通过对假新闻的真实性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假新闻观看可以促进无效管制、异化和犬儒主义倾向。硬新闻阅读是假新闻观看和感知现实性之间关系的调节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于那些高度接触假新闻和硬新闻的人,在那些高度接触假新闻、低度接触硬新闻的人中,对假新闻感知现实性更为强烈。[50]其实,假新闻接受对个人政治认知的影响可以成为假新闻治理的一个参考维度,但目前治理措施中并没有考虑人们对假新闻的感知。假新闻接触状态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主要是通过假新闻的社会真实感知程度起作用。而假新闻的社会真实感知又受到硬新闻的调节,所以,在治理策略中要大力扶持传统媒体硬新闻的发展。
总之,人们虽然接收假新闻,但实际上并不接受假新闻,导致假新闻的“悬空”状态。人们虽然不接受但是会转发,特别是在当下人际过滤网络,导致假新闻的“悬空”状态很长久,扩散范围很广,表面上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