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怀爱国心,展中华情”,篆刻及其艺术载体——印章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独门绝技,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象征和标志实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发布,把中国印的形象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人都认识了它。13亿中华儿女认识它,60亿世界人民也认识它。在2009年9月28日—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篆刻与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这一文化瑰宝,也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文化标志。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图画、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就是用刻刀在石头或硬的材质上画国画、写书法。篆刻家的篆刻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出来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描”出来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所以,古代文人墨客都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专攻书法,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帖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感觉到篆印时的自然、便利,手随心到。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则往往事倍功半。可见,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篆刻以刀法至上,所谓的刀法,就是篆刻创作过程中运刀镌刻的特定方法或程式化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又分别指向审美和特定的艺术效果。即为了达成某种审美需要,要以某种特定的刀法来完成镌刻。刀法的目的很简单,有凸和凹两种大的刻法,就是将印面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简单来说,就是要刻得准,能够准确地体现印稿的设计内容。具体的刀法和技巧很多,名家各有流派,比如,明代的周应愿总结出来的“七刀法”和姚晏的“论刀十九说”。吴昌硕大师到晚年称自己没有具体的刀法,只知道用劲刻是因为他的审美已经定型,刀法已经纯熟。对初学者来说,刀法种类繁多,这里不能一一细说。但必须说明,学习刀法是需要付出很多心血,花大量的功夫才能有所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