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应推动美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融合

(三)高等院校应推动美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融合

高等院校的美育不仅仅是各种艺术的普及与教育,而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推动美育与其他开设课程进行融合,形成立体的美育,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会艺术的魅力,在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美育的滋养和净化。

在美育、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方面,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为了加强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水平,上海戏剧学院聘请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聘请朱立元教授为名誉院长,昭示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点。艺术学理论学科可以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上海戏剧学院已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基础上,在朱立元教授的指导支持和各位聘任的校外老师、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戏剧学院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艺术学理论紧密结合,做出上戏特点,做出上戏高度。[10]对艺术类高等院校来说,美育更应该做出特色,将艺术类教学融入非艺术学科。这种做法不但丰富了非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形式,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的熏陶。

“戏剧+党课”是上海戏剧学院又一次美育创新实践。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2019年7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推出了一堂名为《永怀初心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的戏剧党课。戏剧党课在说“理”的同时,更注重“情”与“形”。每一章节均结合主讲人的内容阐述,在适当的节点让课件“动”起来、“活”起来,以“形”释“理”,更融入了深深的“情”。而“动”起来的部分,正是上海戏剧学院师生演绎的舞台艺术精品。如彰显上海红色文化符号的大型舞剧《红》(片段);传递语言艺术魅力的《品读》(“红色家书”系列);表现中华文化品格与气质的舞蹈《茉莉芬芳》;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舞蹈《狮·父》;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文艺战士田汉为上戏谱写校歌时的情景再现等。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上海戏剧学院近年创作的优秀剧(节)目,以正能量而感染观众,洋溢着浓浓的文化自信。[11]戏剧党课是一种创新的载体,艺术的注入给党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上海戏剧学院用艺术来表现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以耳目一新的方式给党员们以艺术的滋养、思想的启迪,昭示了艺术类院校创新践行美育实践的可能性。

在美育的融合与创新方面,一些非艺术类院校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安阳工学院为河南省一所普通二本院校,虽然是一所理工科院校,却十分重视美育。安阳工学院开设有种类丰富的艺术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包括传统的美育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戏剧、美术等,还开设了一些别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如周易文化、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茶文化、武术、灯谜等课程。安阳为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的发祥地。安阳工学院将学校的美育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拓展了高校美育的广度和深度。师资方面,安阳工学院专门外聘一些专业艺术从业者给学生授课,比如聘请了“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做讲座、展示技艺、辅导学生,并将教学成果举办展览在校内外展出,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