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学实践,建立学生选择美的展台

(二)完善教学实践,建立学生选择美的展台

1.提升美育课程质量

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着鉴赏能力教育和审美体验教育,提高现有艺术类理论课、史论课的质量,增加实践类、感受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强调人文艺术精神。2018年,同济大学开设民乐合奏、舞蹈表演、美术欣赏、影视欣赏、艺术品鉴等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累计235门,其中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25门,任意性选修课程210门,选课人数达6 529人。同时,提高艺术类课程建设质量,加强精品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精品课程,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艺术类通识课程引进,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艺术大师进课堂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学校美育教育课程质量。

2.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责任与使命,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方案的系统改革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贯彻“宽口径、强专业、育栋梁”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重视综合素养课程尤其是艺术素养、美育课程建设,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相辅相成,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文化底蕴丰厚、专业扎实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强美育教材建设,资助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优秀美育教材出版,提升学校美育课程教材建设水平,增强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3.培育高质量学生艺术团

加强艺术社团制度建设,完善学生艺术总团选拔制度,提高选拔力度,实现学生艺术团在本科新生中的宣传全覆盖,目前学生艺术总团下设学生民乐团、学生合唱团、学生舞蹈团、学生主持人团、学生话剧团、学生管弦乐团等6个分团,在团人数近500人,每年组织学生艺术团参与演出等活动约50场,并在“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等国家级舞台上发出同济声音。规范高水平艺术团的招生与管理,制定《同济大学高水平艺术团艺术特长生管理办法》。同时,加强学生艺术总团专业化培养,学生话剧团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学生合唱团获得世界青少年合唱节表演金奖,学生民乐团获得国际青少年音乐交流大赛金奖。开展艺术类社团专项扶持计划,支持学生创作艺术精品。拓宽艺术培养广度,试点合唱基地、合唱课堂建设,打造更加广泛的艺术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