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篆刻课程实践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学校篆刻课程实践面临的主要困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金石之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早在2009年就开设篆刻课程。随着国家“指南针”计划(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自主创新为目的,促进青少年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战略性引导项目,涉及文化遗产、科学技术、国民教育等诸多方面)在我校的落地实施,经过10多年的实践,执教教师既体会到了这门课程在文化性和动手做方面的特殊优势,也体会到了开设这门课程及其教学中的许多困难,包括篆文辨识、材料选择、刀艺学习等三方面的困难。

1.篆文辨识

传统的篆刻艺术是篆书和镌刻的合一。篆书是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小篆的统称。篆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变体很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相对容易书写。由于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识别也较困难,更谈不上欣赏。让刚刚开始识字的小学生去辨识3 000多年前的经典篆文更是困难重重。篆刻课堂需要绕开辨识篆文的环节,让学生从简开始学习篆刻课程及其技艺。

2.材料选择

经典篆刻几乎都是在石头、象牙、兽骨、名贵硬木等硬质材料上进行。不仅选用的价格比较高,而且一方印章石材用过一次就要磨削掉,带来很大的浪费。为了推广普及篆刻课堂教学,有必要对篆刻的表现形式和材质选用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在干透的泥板上、三夹板上、PVC板上镌刻;还可以先在电脑上设计各种文字、图案,让学生欣赏和学习,再选用简材进行镌刻。

3.刀艺学习

经典的篆刻过程自然要用刀完成,涉及刀具、刀法。首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手腕、手臂的发育并没有完成,用力不足,运用技巧性的动作更困难,不能达到掌握篆刻刀法的最低要求。其次,篆刻的刀具都是尖头锐器,比较锋利,低年级小学生用刀完成篆刻工艺有一定的风险性,容易产生伤害事故

智慧教育,创新未来。化解篆刻课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和教学创新。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最新的教学设备,改革与创新小学篆刻课堂教学,成为我校课改的主要思路和探索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