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育形式,实现京剧艺术的育人作用
利用新媒体平台,更新教育形式,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种植民族根本,让传统文化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革传统课堂单纯讲解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将传统艺术的精髓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注重课堂教学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导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艺术的感召力。
建立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渗透到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京剧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京剧表现形式和新的音乐形式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有效发挥京剧艺术以“美”育人的功能,教学过程中应从顶层设计、课程内涵设置、教育教学形式创新等角度,增强其时效性与感召力。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京剧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京剧文化中的思政资源,为构建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体系做出更为有益的探索。让每一名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家乡,养成深厚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用“美育工程”陶冶道德情操,抓紧实施全域“美育工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美育格局;要用“世界之窗”和“红色之旅”拓展师生眼界心胸,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天下、人文情怀、心胸广阔、目光远大的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倪燕,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师,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许晶,上海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美术学副教授。)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2]张书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品牌研究》,2018年。
[3]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齐鲁学刊》,2012年。
[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5]王玉华:《关于京剧进大学课堂的设想》,《文化视界》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