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以“美”育人的优势与特征

二、京剧艺术以“美”育人的优势与特征

上海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尤其是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探索由来已久。2005年,上海就制定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实践探索。2014年,将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作为上海教改综合试验的重要内容,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理念。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德育本身所不具有的优势。弘扬国粹,依托经典的传统艺术形式实施思政教育,就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滋养与感染中培养健康的情操,达到以美育人之功效,促进德育教育的完善。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采取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并逐渐培养其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利用艺术中鲜活的形象感染人、塑造人、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和情操,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自觉提升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的能力,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也是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重要价值的集中体现。

艺术教育思政化之所以能够实现,有着其本身的现实可能性:从内容上看,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凝练和提升,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素材,体现出中华文明包含的优秀的道德文化与文明成果,这些都是实现艺术教育思政化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从形式上看,与艺术专业教育相比,艺术教育思政化的形式更加通俗、更加接地气,可以让大学生们在不刻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学习专业技艺、放松情绪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情操的陶冶,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经典艺术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民族经典艺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重视美育。经典的民族艺术表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并能激发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利用国粹中京剧艺术的优质资源进行思想教化,就是通过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为素材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任何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凝聚着这个民族人们在维持基本生存的基础之上,谋求更好发展的过程中所不断实现的人类精神和智慧。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色、优秀的艺术传统及极高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生融入其中进行艺术熏陶,在了解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艺术形象过程中更是被作品所凝聚的爱国情怀、忠孝仁义、乐于助人等传统道德风尚所感染,在自然而然中完成以“美”育人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是造就真善美之人,美育是其中所不容忽视的关键性任务。为了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我们可以通过将京剧艺术形式中的美学法则的内化,来提升自身的精神内涵与审美素养。在这种美育培养的过程中,让京剧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忠孝文化等传统道德,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