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美育路径探究
孙悦凡
摘要: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高等院校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美育是引领人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场所,同时肩负着美育的重要使命。非艺术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美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前者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通识教育;后者着重培养具有艺术专业技能的人才。两类高等院校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高等院校美育体系?如何拓展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贴近时代的脉搏,增强美育的体验感和实践性?中国本土的美育教育如何具有国际格局?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几所高等院校的美育实践,探究新时代高等院校美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院校;美育;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个人不仅拥有立足社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人文素养、艺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等。美育,成为培养这一系列能力的代名词。美育旨在培养一种宏大而广博的艺术综合素养,通过美育让人们接纳和理解艺术,甚至创造艺术,引导个人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追求真善美的人、拥有精神生活的人。
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场所,综合素质的锤炼之地,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之地。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艺术教育和艺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美育对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长远影响,对高校美育工作更加重视,采取措施切实提升美育教育质量。从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2015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意见》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目前,从美育对象的专业程度来划分,我国高等院校的美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美育课程,属于美育通识教育;另一类是艺术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及美育。这两种类型的美育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教育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功能。其中,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着重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审美能力,而专业艺术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专业艺术技能。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目的都是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