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学生在“观”与“演”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重塑,实现自我价值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悄然间发生着变化,在艺术的精神洗礼中成就一个“新我”。校园戏剧本身便是青年学生自己创造的精神产品,对青年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感召力。在戏剧表演中,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对学生的行为和语言方式往往会有持续的影响效果。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一种人类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成长需求。“青年学生处于个性塑造与语言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思维异常活跃,心灵的体验非常丰富,对人生探索和表现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内在的主体需求不断寻求自我观照的对象,不断寻找自我实现的平台和媒介。”校园大师剧目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表演传达大师的精神内涵,通过表演的社会化,重塑人物的形象,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舞台上的“大师形象”既是历史人物的再现,也是青年学生通过自身价值对人物形象上的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自我与角色相统一。从“观”者角度而言,学生通过观摩将思想与心灵从现实的自我中解脱,通过舞台上“大师”的形象,增强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感悟,进行思想重塑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师系列校园剧”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将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陶冶,女,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艺术中心活动部部长,研究方向为美育研究、艺术教育、艺术理论等。倪锋,男,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艺术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美育研究、艺术教育等。)
[1]齐正学:《美育、时代要求与校园戏剧》,《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