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引进与培训力度,推进学校美育师资队伍
每年有计划、分步骤配齐配强专职音乐、美术等美育教师,对偏远地区的美育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优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各联盟体学校加强美育教师的流动。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音乐、美术、艺术辅导员等美育师资水平。
案例4:校际联盟协同发展,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
奉贤教育以打造“自然、活力、和润”南上海品质教育为战略目标,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制定与落实《奉贤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工作体系,组建区域舞蹈联盟学校,有效推进中小学舞蹈艺术的教学、互动交流与比赛展演,提升学生舞蹈艺术修养。
思言小学、尚同中学同为区域舞蹈联盟体学校成员,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了“小学、初中舞蹈联盟共同体”。“舞蹈联盟共同体”以“校际联动,优质共享,和谐发展”的思路,打破校园围墙壁垒,使小学、初中的舞蹈艺术教育形成一个合作、互动、分享的艺术教育协作组织、互助组织和发展组织,从而构建一条从小学到中学的舞蹈艺术教育链,聚合两校发展优势,增强小学、初中艺术教育实力,推进两校的舞蹈艺术水平。
队伍建设共建共生
思言小学、尚同中学都是刚刚建校4年的新学校。因受编制的因素,学校艺术教育师资不充分。小学有2位音乐教师,中学有1位音乐教师,且都为年轻的职初教师。其中小学、初中分别有1位音乐教师,同为舞蹈学校毕业的优秀生。如何提高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两校队伍建设的共同追求。两校领导选送2位舞蹈教师参加“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上海舞蹈营”项目培训,鼓励3位音乐教师参加区市各类教研活动,安排3位教师参加全国第十届两岸中小学音乐精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以此开阔视野,让教师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两校又注重课堂教学研究的联动发展,定期开放课堂,研究舞蹈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以此夯实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艺术教师互派共享
为了有效推动学校舞蹈艺术教育与发展,两校“舞蹈联盟共同体”还建立了舞蹈师资互派互聘制度,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整合小学、初中艺术教师资源,加强小学和初中舞蹈教学的交流与合作。两位舞蹈教师共同承担起两校间的舞蹈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舞蹈排练、活动开展等方面强化教师资源的共享,通过频繁往来、切磋舞艺、互动交流、小初兼容,有效地促进了两所学校舞蹈艺术的共同发展。现在,思言小学和尚同中学都成为区域“舞蹈联盟学校”,学校舞蹈艺术发展良好,创作的舞蹈作品《精忠报国》《最美的逆行》《彩蝶》《向着儒香生长》《汉服舞礼》《诫子训》《猫鼠之夜》《梦想,是一只会飞的气球》等,都被搬上了舞台,并在区市一级,甚至全国中小学生舞蹈展演和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其中尚同中学的舞蹈还在全国舞蹈大赛中荣获了金奖。在学校舞蹈联盟这个平台上,两所学校的艺术教育实现共赢,并越走越好,实现持续性发展。
项目合作特色共育
基于共同的地理位置、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发展现状,思言小学和尚同中学将“礼”“雅”“善”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以此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两校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建立了“舞由心生”舞蹈工作室,培育学校舞蹈特色课程。在思言小学开设“汉唐舞蹈”课程,在尚同中学开设“汉未央”国风汉韵坊课程,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学汉礼、知汉学、着汉服、承汉艺,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不仅塑造了青少年儿童良好的德行与心性,更是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而今,不论是在奉贤区学生活动节舞蹈比赛,还是上海市舞蹈联盟学校演出专场以及学校的大型活动之中,两校舞蹈教师都会通力合作,排练具有浓厚“汉唐”味的舞蹈作品进行展演或者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彰显了两所学校舞蹈艺术的特色。“汉未央”国风汉韵坊课程荣获奉贤区特色课程,学生的舞蹈表现在区内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由此,也推进了思言小学、尚同中学两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办学水平,两所学校纷纷获得“家门口好学校”的赞誉。
区域艺术教育“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区域舞蹈联盟学校、校际舞蹈联盟共同体,为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找到了突破口,搭建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平台,让艺术教育在联盟、联动中和而相生、谐而共建,日益茁壮、吐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