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中国的萌生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民间结社[2],形成了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诸子百家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民间社团,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最为深刻和活跃的历史时期,其思想和文化主张不仅对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民间结社得到较快发展,在唐宋时期呈现出繁荣局面。学术性社团常见的有文学社团、教育社团、文艺社团、娱乐社团等。文学社团主要有“文会”和“诗社”两种形式。文艺社团主要有书会、杂剧社团、小说社团、吟唱社团等。娱乐社团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文人组成,如猜谜社团、唱歌社团、茶社、酒社等。[3]各类文艺类社团的兴盛和繁荣,体现出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再到宋元时期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人们以兴趣为基础集结为各种文艺社团,为以后美育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以来,各种新思想涌现,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局面。据粗略统计,“五四”时期的社团有400多个,种类颇多,如以孔教会为主的宣传传统文化的社团,以青年学生及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知识型社团,以民族资本家为主要成员的经济型社团,以专业研究者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型社团等。[4]1920年,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本着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的宗旨,创办了第一份美育刊物。[5]1921年12月23日,由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等教育团体合并组成中华教育改进社,其宗旨为“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步”。《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规程》确定年会之分组分别为教育行政组、高等教育组、师范教育组、美育组、国民音乐组等22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上,美育委员会选举蔡元培任主任,陈衡恪任副主任,武绍程任书记。1924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举行第三次年会,同时联合东南大学及各教育团体举办第一届全国教育展览会。此次展览会规模庞大,是对民国10余年来教育事业成绩的一次集中检阅。美育组主任刘海粟作《全国教育展览会美育组鉴别报告书》。[6]由此,中国的美育从自发的、零散的文化艺术社团衍变为由专门教育社团负责、有具体章程、由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及教育家组建的中国美育专业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也经历了思想的解放,高等教育重新振兴,美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各个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对青年学生开展美育,促使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有了整体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