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艺术普及,搭建学生欣赏美的平台
1.建立分层普及机制
针对当前美育工作中存在重视低年级学生而非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同济大学探索建立了分年级层次的全员美育机制,将美育贯穿到学生在校全过程,分别以艺术途径加强学生的校史教育、红色艺术教育与价值实现教育,实现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均接受美育熏陶。如大一学生以校史艺术教育为主题,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接受校歌学唱、观看《同舟共济》原创舞台剧,实现艺术教育全覆盖,增强学生校园归属感和认同感;大二学生以红色艺术教育为主题,通过参与合唱比赛等军训文体活动及红色艺术教育季,使学生树立中华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文化观念;大三及以上学生通过观看原创李国豪大师剧《遍地英豪》、展览式朗诵剧《中流砥柱》等,筑牢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同济智慧。以上艺术活动均兼顾研究生的艺术需求。
2.打造高雅艺术教育阵地
欣赏高雅艺术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良好阵地,也在实施美育功能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济大学艺术节是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重要阵地,着力提升师生文化艺术素养与水平,每年从9月中旬开幕到12月底闭幕,历时三个半月,集中举办约30场大型校级艺术活动,覆盖师生4万余人次。校庆系列艺术活动于每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展,举办约20场大型校级艺术活动,覆盖师生3万余人次,是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支撑。同济大学还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美育教育品牌活动,每年引进国家、国际精品演出2场,引进上海市级院团演出10场,演出形式涵盖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等,覆盖师生1万余人次。
3.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同济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在艺术普及提高的基础上加强艺术教育立体化建设,发挥学科优势,将美育与建筑、设计等优势学科相结合,让艺术的柔性与理工科的理性充分碰撞,让每个艺术教育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美感体验,实现协同教育。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馆博物馆参观、组织原创校园歌曲、舞台剧、舞蹈、影视、校园景观设计等作品的展示与推广,以及探索美育网上“慕课”等,促进美育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同时,为了实现多校区协同育人,美育普及工作向嘉定校区倾斜,逐步实现两校区艺术活动场次与校区人数相匹配;同时兼顾沪西、沪北等校区美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