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

“当每个到地球上来旅行的人想到总有一天会匆匆离去时,都会留下自己的遗憾,是的,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我再也无法像在年轻时那样地弹琴了。而我的旅程却是从弹琴开始的。”1994年,吴乐懿曾经撰文《我的音乐旅程》回顾自己的一生,笔墨基本集中在早期的学琴生涯,对归国后的遭际一笔带过,所以本文也无意再去多做挖掘。不过吴乐懿的学生萧酩后来专门写过长文回忆乃师,其中有一段关于吴乐懿评职称的记述,可见她的境界:“1956年高校评级时,系党支书记李文蕙告诉她已经评为二级教授,但出于种种原因要第二年才宣布,但次年国内形势突变停止了评级,这一拖就到‘文革’后,她从未有过埋怨的话。”

20世纪80年代,吴乐懿担任系主任工作,不得不卷入到一系列是是非非中。在学生眼里,她就是忍辱负重,得不偿失,但她讲过一句话,令人肃然起敬:“我是一个一辈子把钢琴背在身上的人。”萧酩文中也记录了吴乐懿关于钢琴教学的体会及言说,比如:“关于钢琴演奏法的著作非常多,你看都看不完。它们各有道理,但只要能把效果弹出来,那就是对的。即使你把手翻过来,手掌向上能把效果弹出来也是可以的……要学会听唱片,有些人就是不会听唱片。”吴乐懿自己留下的文字不多。《钢琴教学中的一些感想》是她一生教学心得的浓缩,颇多真知灼见,特引于后:

一个钢琴教师,如果脱离了演奏活动,他或她的专业水平及对音乐的判断能力就会退步、下降,以至最后当听到学生并不太好的演奏时,也会感到满意了。因为这样的教师首先是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导致不知不觉地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如果一个教师经常参加演奏活动,对自己的演奏力求做到尽可能好的地步,他们就会从实践中得到直接的体会和经验,随之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提高。

……

在我们的教学曲目中,还经常需要添加入中国作曲家的新创作,对于这样的新作品,根据我的经验,一定要尽可能地听取到作曲家本人的指点和讲解,尽可能地做到按照作曲家的本意来体会和表现乐曲的内容……

吴乐懿与学生萧酩

听录音应该说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不能完全模仿,应当给学生听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因为学生容易单一地模仿一些表面现象。要引导他们对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允许学生有一定范围的选择自由,这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博采众长……

现在,参加国内外的钢琴比赛和演奏越来越多。学生从上台开始到鞠躬谢幕,特别是与乐队指挥的配合,以及学生的舞台化妆,服装搭配这些细节在我们的教育中不能忽略……

在我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中,有一些是模拟古琴或筝等这些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的音色来体现古雅的风格,在弹奏时就需要更多地使用踏板,以使音色增添一种清远、古朴的色彩。

不能设想,教师本人不能理解他的教学曲目,自己又不演奏,却能教出很好的学生……我,作为教师,是一个“矿工”。我的责任就是要把你身上可能有的金子都采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