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克勒”的身世

“老克勒”的身世

陈钢出生在上海,其母金娇丽女士为宁波人,故陈钢亦为宁波籍音乐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李岚清曾在演讲中说:“上海有两对音乐父子,陈歌辛和陈钢,陈蝶衣和陈燮阳。”陈钢的父亲陈歌辛为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巨擘,有“歌仙”之称,有印度血统,一表人才。周璇说过:“听陈先生讲话,感到是一种享受;唱陈先生的作品,感到十分的贴心。”陈歌辛和金娇丽冲破门第束缚的婚姻,乃是旧上海的一则传奇。“有了我母亲的相伴,我父亲的创作一直处于一种巅峰状态,《蔷薇处处开》《夜上海》《梦中人》《可爱的早晨》《渔家女》等歌曲,一首接一首。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半夜时兴奋地叫醒母亲,展示他的得意作品。父亲写歌称得上神速,有时一晚上能写出三四首来。他对母亲说,明天一拿出去,全流行。”陈钢自幼受父亲影响,“父亲讲过,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这种理念伴随了陈钢的一生。

陈钢早年曾随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钢琴。1949年,14岁的陈钢要求进步,虚报年龄参了军,成为解放军里的一名文艺兵。195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和苏联人阿尔扎马诺夫,主攻作曲。陈钢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重要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另外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作品等。他的作品以将浓郁的民族古风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

陈钢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文革”后期,在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潘寅林催促下,刚刚从“牛棚”里出来的陈钢着手创作“红色小提琴系列”,《苗岭的早晨》《恩情》《金色的炉台》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成为大受欢迎的作品,“那个年代是抑郁的,我就写光明,写《苗岭的早晨》;那时候人们是寒冷的,我就写《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些音乐温暖了一个时代的心灵,它们怎么会不受欢迎呢?”有趣的是,许多人在那首《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钢琴伴奏中,发现了爵士乐的切分节奏,这段伴奏除了烘托该伴奏热烈的气氛,更成为小提琴曲创作中一个新颖动人的片段。“我认为,在音乐上,红色小提琴系列和《梁祝》是我所做过的两件对得起历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