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作曲家
陆在易,生于余姚。自幼受其做小学音乐教师的二哥影响,学会了拉二胡和吹笛子,对音乐兴趣日增。1955年,也就是他小学毕业前,二哥让他给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写信。陆在易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诉说一个农村孩子学音乐的愿望。很快,马院长办公室来信说:“马院长正在参加国际评委工作,不能亲自给你回信,你身在浙江,离上海近,建议你与上海音乐学院联系。”二哥知道,上海音乐学院有大名鼎鼎的贺绿汀。于是马上让陆在易给贺绿汀写信。幸运的是,贺院长回信并寄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报名单。这一年,11岁的陆在易在前来应考的十几个余姚考生中,凭借一手好二胡成为唯一的幸运儿。他怀揣录取通知书回乡,一路车船票,还都是素昧平生的路人掏的腰包。
陆在易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一路直升到大学部作曲系本科,1967年毕业并留校。1972年调任上海京剧院,参加十余部现代革命京剧的创作。1981年调任上海乐团,担任专职作曲、团长和艺术指导。笔者手里的一份1985年上海乐团纪念联邦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90周年诞辰的清唱剧《卡尔米拿·布拉拿》(今译《博伊伦之歌》或《布兰诗歌》)的上海首演专场音乐会节目单上就有“陆在易(上海乐团团长)”字样。1997年,陆在易担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
陆在易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歌曲和合唱的创作——1993年在上海,2010年在南京,2013年在北京和上海。陆在易个人作品音乐会广受欢迎,指挥家曹丁曾说:“我指挥过几千部作品,我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中国、华人最好的作品。”在“201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此言再次得到验证,一台“向经典致敬——陆在易作品音乐会”,仅四个小时,歌剧院网站门票便告罄,指挥家林大叶在微信里致意:“亲爱的陆公,指挥您的作品真是一种非凡的享受!您的每一个音符都有生命力!这场音乐会让我终生难忘!”2008年,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廖昌永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时,演唱了陆在易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思念祖国大陆的诗谱曲的男中音独唱曲《望乡词》,这首独唱曲犹如为廖昌永量身定做。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廖昌永是坐在轮椅上完成演唱的。陆在易后来感慨:“廖昌永带伤上场,演绎又那么到位、动人,这在世界演出史上都是少见的。”
陆在易(右)倾听周小燕的教诲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的“阳光歌者”阶段。在此期间,他的作品中散发出具有童真、真诚的抒情气质,曲风清新,一目了然,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第二个是80年代末至现在,随着陆在易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对人性本质、社会现实的领悟与思考的不断深入,他把歌曲创作的方向转向了注重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这一具有哲理性的角度,创作风格越来越趋向于深沉和内敛,同时创作经验也在积累,逐渐地从“阳光歌者”向“忧患诗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