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与高徒
胡晓平,生于上海,北仑柴桥胡氏家族后人。父亲是摄影家,爱好音乐,母亲爱好歌舞。受家庭影响,胡晓平自小喜欢唱,小学时代在家中院子里唱,中学时代到学校广播站唱。“文革”初期,胡晓平成了上海国营棉纺二十五厂的挡车工。1968年,她遇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高芝兰教授,就拜她为师。这一年,胡晓平的父亲被下放到砖瓦厂劳动,而高芝兰的女儿也在这个厂里,一来二去熟了,就提起胡晓平向高教授求教之事。须知此刻正是“文革”如火如荼阶段,这一对师徒能够结对,实属不易。
高芝兰是杭州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声乐系,1947年赴美国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进修,1949年回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教授。她是第一位主演《茶花女》的中国演员,也是“上音”声乐系的奠基人之一。经过高教授的指点,胡晓平1972年便考入了上海乐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两年后又成为乐团里的独唱演员。1979年,年近而立的胡晓平被上海乐团派往上海音乐学院脱产进修,成为高芝兰教授的正式学生。高芝兰说:“我去国外兜了一圈,还没有听到过你这样好的音色,你还有潜力。”
远在洛杉矶的音乐文献收藏家章杰民先生向笔者提供的一份1978年2月7日—10日在上海音乐厅演出的上海乐团五人独唱、独奏音乐会节目单的内页显示,下半场的女高音独唱的六首歌曲(含日本民歌《樱花》和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等)就是由胡晓平演唱,算起来应该是她去“上音”进修之前的演出。而另一份1980年4月19日、21日演出于北京剧院的上海乐团演出节目单显示,这一台由法国指挥家皮里松指挥的海顿清唱剧《创世纪》里的女高音角色迦伯利和夏娃都是由胡晓平担任的。据说皮里松为了挑选女高音,从北京到广州看了一路,最后选了上海本地的胡晓平。《创世纪》的演出大获成功后,皮里松对有关方面进了一言,意思是你们应该让胡晓平出去比赛,“这样对她和中国声乐艺术都有好处”。1982年1月20日、21日,皮里松再度指挥上海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欢乐颂》中的女高音也是胡晓平。显而易见,这个时期,胡晓平已经成为上海乐团声乐阵容里的台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