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拓路,步履不停
1938年,应尚能经武汉辗转重庆,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驻会委员并兼任秘书,重庆成为他开展音乐事业的第二个根据地。这个时期,他曾经发表一篇题为《发展音乐教育之我见》的文章,认为抗战时期正是应该大力宣传好的爱国歌曲来激发民族情怀的时期,因此他带领由国民政府教育部20余人组成的实验巡回歌咏团到各地进行演出。他既当团长,又当指挥,还参与个人独唱,唱响《请告诉我》《国殇》等自己创作的爱国歌曲,又在重庆街头举行“千人大合唱”“陪都音乐月”等活动期间演出了他的《国旗歌》《拉纤行》《天下为公》等曲目。1939年秋,重庆国民政府提出建立国立音乐学院的倡议。应尚能与顾毓秀、戴粹伦、胡彦久等组成筹备委员会,选定青木关为院址,应尚能被委任为教务主任并担任声乐教授。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翌年国立音乐学院竟然把他解聘了,理由至今未详。据应尚能之女应锡音的回忆,是因为他拒绝了教育部部长邀请他为美国总统特使演唱的提议。这之后,应尚能便来到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为“国剧运动”先驱余上沅)任教,并任乐剧系主任。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摇篮”的地方,他对声乐产生了新的思考,简言之,即在教学中根据戏剧语言的特点,结合欧洲传统唱法,整理出一套话剧演员的嗓音训练法。这套办法,就是他日后的理论专著《以字行腔》的早期实践。
1941年,应尚能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约,为浙大校歌谱曲。彼时浙大已西迁贵州一带,并于此办学7年。此歌歌词为马一浮先生执笔,竺可桢校长后来专门叙说校歌之诞生,据《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102期《总理纪念周·竺校长训话》一文记载:“十一月十七日,竺校长因公在湄,当主持该日湄潭本校第一次总理纪念周,并即席训话。略谓本校渴望有校歌者,积四年之久,后得马一浮先生制词,以陈义过高,更请其另作校歌释词一篇。然词高难谱,直至今春始获国立音乐院代制歌谱焉。考校歌为一校精神之所附丽,其有严肃性可知,故学生必善歌之,即至卒业离校,二三校友晤对时,亦可于引吭唱和中,依稀前事,永忆弗谖也。”
不久,四川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立音乐系,校长陈礼江聘请应尚能为声乐教授。这所学校抗战胜利后迁往苏州。他于1946—1951年间在沪江大学也兼得一份教职,同时往返于苏州和上海,推广其音乐理想。

《应尚能音乐论著及作品选集》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将沪江大学音乐系并入。1956年,华师大音乐系又并入北师大音乐系,并成立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应尚能便到北京安家,同时兼做上海音乐学院声乐课程教授。1958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发起的黄自逝世20周年活动期间举办黄自歌曲独唱音乐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这也是应尚能传世的最珍贵的声音文献,目前有CD发行。1962年,应尚能举办“告别舞台音乐会”。1964年,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停办,原班人马和其他方面的资源共同筹建中国音乐学院。可以说,他这一生在探求声乐民族化的过程里,也见证了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