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者三友,代马依风
2017年8月,马友友的姐姐马友乘博士率父亲马孝骏先生组建的纽约青年交响乐团访问宁波并演出。笔者与她有过一场晤谈。她说起此次返乡,也跟母亲卢雅文不久前去世有关。年近古稀的马友乘思乡心切,遂应故乡邀约,先亮相于上海夏季音乐节,宁波演出结束翌日又赶往咸祥镇故里,祭祖访友,19日又赴杭州演出,为此行收尾,并在保利剧院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琴童互动交流会。两岁半开始学小提琴、三岁开始学钢琴、七岁开个人演奏会的哈佛医学院博士马友乘在回答听众提问“儿童几岁适宜学琴”时,有一个基于幼儿生理发育水平的回答,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能分辨色彩时即可学琴!”16日傍晚,马友乘女士在媒体见面会上,也曾分享如下一段往事,给在座诸位带来不少启示:童年学琴时姐弟屡有顽皮举动,其父马孝骏博士也曾行使高压手段,但姐弟自有应对手段,那就是用琴声奏出尖利怪声模仿人声求救,令乃父下不了手。现在回忆起来,犹觉渗透其中的浓浓亲情,令人感慨。可见学琴乃是整个家庭之事,孩子琴艺的进步也带动全家凝聚力的提升,适度严格与科学手段亦有益于创造力的激发。
马友友祖父马明扬墓碑,沙孟海题
16日晚的宁波演出,马氏团队可谓打出了两张牌:一为青春牌,这从曲目选择上即可看出,如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首乐章、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末乐章,无不充满生命的跃动感,亦与整支乐团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相呼应;一为乡愁牌,比如下半场演出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的次乐章,专门为本次演出排练的《我爱你,中国》(改编自1979年的国产片《海外赤子》主题歌)以及加演的宁波民间音乐《马灯调》(卢竹音教授改编版),都释放着一种思乡之情。而在此特殊时刻,马灯之马,也暗合马氏家族之称,乡情传递于是珠联璧合。演出中场,咸祥镇的小友友大提琴乐团也同台献艺,更是应和了音乐会开场大屏幕上呈献的一段马友友的祝福视频所言:“希望大家很快乐地聚一聚,能够在音乐中,说出内心的话!”期待马友友早日重返故里,再次用琴声抒发乡愁。
2005年11月11日晚,马友友宁波大剧院演出后接受作者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