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战歌

一生的战歌

孙慎,1916年生于镇海。

20世纪20年代末,孙慎到上海入肇基国英算术专科学校求学,毕业后在中国国货公司会计部任职。九一八后,孙慎结识作家何家槐、周钢鸣等,参加职业青年群众团体“蚁社”,该社领导人之一即沙千里。1935年,孙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加吕骥领导的业余合唱团,从事救亡歌咏活动,到群众中教唱救亡歌曲,在吕骥指导下通过聆听唱片学习作曲。1936年,吕骥和孙师毅共同成立“词曲作者联谊会”,参加者有冼星海、贺绿汀、任光、刘雪庵等,孙慎也加入进来,并且同时加入“歌曲研究会”。这个时期,他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救亡进行曲》(周钢鸣作词)。这首歌在上海的一次群众抗日大游行中唱响,其影响很快扩展至全国,成为“一二·九”运动里的最强音,成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姐妹篇。

抗战全面爆发后,当时担任国军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的张发奎,通过上海救亡总会会长郭沫若邀请文化界人士到其部队中做抗日宣传工作。9月25日,上海党组织组建了一个战地服务队,队长是革命活动家钱亦石,孙慎和麦新、吉联抗等也一起加入进来。战地服务队的主要任务,对内是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外则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1938年6月至10月,战地服务队在武汉外围战场的鄂豫皖、湘鄂赣区各地活动,孙慎主要负责音乐工作,他担任音乐股股长和全队歌咏演出的指挥。他一方面要教会全队成员唱歌和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使每个人都能运用音乐这一手段去宣传,另一方面,就是把救亡的歌声传送到民间。在鄂东南、赣东北地区,战地服务队创造了“游击演唱”的工作方式,以歌咏为主,配合戏剧、图画、演讲,由4至6人组成的小组在农村中做流动宣传,深受群众欢迎。在流动频繁的抗日宣传工作过程中,孙慎创作了反映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生活的《战地服务队队歌》《春耕歌》《募寒衣》等歌曲。队伍到广东韶关后,在原有的中共特别支部基础上成立了第四战区中共特别支部,孙慎于1939年8月至1944年4月担任特别支队书记。在第四战区期间,他还先后担任过司令部秘书、干部训练团教官、司令部所属志锐中学教师等职。

1940年1月,孙慎转赴柳州。彼时,桂南战役已近尾声,战区司令部抽调原战地服务队人员组成一个宣传慰问团开赴前线。孙慎在柳州四年多时间,除在第四战区司令部工作外,和吉联抗以及抗敌演剧队的舒模、黄力丁等人坚持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44年4月至12月间,日军发动打通纵贯中国大陆到印度支那陆上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孙慎随第四战区司令部撤至贵州安顺,后转回广西百色。在途经安顺期间,他和舒模、费克、草田等共同创作了诵唱长诗《岁寒曲》。1945年4月,孙慎离开第四战区司令部到云南昆明,在进步文艺团体新中国剧社任合唱指挥。在昆明期间,他与赵沨、林路、李仁荪等发起组织“昆明歌咏团体联谊会”,使昆明市群众歌咏活动得到发展。这个时期,孙慎最重要的创作是歌曲《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

1946年春,孙慎转赴广州,与黄力丁、吉联抗共同创办《新音乐》月刊(华南版)。同年秋,他到上海与李凌共同主持新创办的中华音乐学院的工作。1948年,他担任《时代日报》(苏联塔斯社在上海办的中文报纸)副刊《新音乐》的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孙慎参与了《歌曲》月刊的创刊工作,并任《歌曲》月刊主编、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人民音乐》月刊主编,1953年起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孙慎的夫人洪冰原是战地服务队的女队员,当时,孙慎负责组织音乐创作,洪冰在群众中办夜校,两人经常有一起工作的机会。洪冰会写一些歌词,请孙慎谱曲,号召大家为前线战士募捐衣物药品的《募寒衣》这首歌,就是这么诞生的。1946年,孙慎和洪冰在广州结婚,这是一对真正的革命伴侣。“文革”中,夫妻俩都受到批斗。孙慎被送到乡下劳动,洪冰在家里也挨整,两人之间有六年音讯全断,令人唏嘘。孙慎的创作,和他的革命经历密不可分,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救亡进行曲》《大家看》《前进》《摇篮歌》《缉私歌》《游击歌》《春耕歌》《募寒衣》《讨汪歌》《模范游击队》,包括儿童歌曲《我们是民族小英豪》《向太阳》等共70首。

《孙慎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