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钢琴的多面手
朱工一是余姚人,6岁学琴,曾获得上海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后师从丁善德和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梅百器。1934年起,朱工一从事配乐演奏,并在上海、北京演出。1946年起,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195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任钢琴系副教授,1979年升为教授。翻开1949年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历任系主任花名册,两位宁波籍钢琴家榜上有名:一位是朱工一,一位是周广仁。1955年,当易开基出任系主任时,宁波籍钢琴家朱工一就任教研室主任。1982年,朱工一代系主任时,系副主任是周广仁。
在音乐修养和才能方面,朱工一可谓通才,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也是优秀的室内乐导师、交响乐指挥和作曲家。他擅长演奏贝多芬、肖邦作品,惜乎未见其人有录音唱片传世。1983年,他应邀担任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他不仅精通钢琴文献,而且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曲家的器乐、声乐和交响乐等各类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起,他在天津和北京多次举行独奏会,介绍鲜为人知的西方作品及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等新作品。他还曾同民主德国和苏联的小提琴家合作演出室内乐。作为指挥家,朱工一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管弦乐队和民族乐队的指挥,在天津“双周音乐会”上演出过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和王澍《家乡之歌》,也曾同苏联钢琴大师克拉芙琴柯、声乐专家库克琳娜合作演出过。
作为作曲家,他创作有三首钢琴序曲,还同刘诗昆、孙亦林等人共同创作了反映新中国青年一代蓬勃向上之精神面貌的《青年钢琴协奏曲》(后由刘诗昆演奏录制了唱片)。朱工一的作曲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8年他创作了描写故都风貌的钢琴独奏曲《北平狂想曲》和《b小调前奏曲》(此二曲被编入苏联出版的《中国钢琴曲集》)及交响乐曲《杂感》。1977年,朱工一同储望华合作,创作了以广东海丰地区的渔歌为音调素材,表现年轻一代渔民的劳动、生活、斗争和理想的钢琴协奏曲《南海儿女》。此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春汛出海》用奏鸣曲式写成,描写渔民在朝霞和螺号声中开航驶向浩瀚的南海,夺取春汛的丰收。第二乐章《船头忆苦》吸取海丰渔歌《摇艇歌》的素材,用变奏发展的手法描写老渔工的苦难。第三乐章《保卫海疆》由雄壮的进行曲开始,然后以变奏发展,中间插入一段钢琴的华彩乐段,刻画了南海儿女的宽广胸怀。这个作品于197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首演(钢琴独奏杨峻,朱工一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协奏),受到音乐界普遍的重视,引起了良好反响。1985年,朱工一被聘请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分组)成员。
朱工一(右)在上课
1959年,朱工一(左一)和刘诗昆合奏《青年钢琴协奏曲》
不幸的是,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1984年10月,朱工一的直肠癌复发,他意识到时日无多,曾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怕是来不及了。”在病榻上,他同时任院党委副书记的潘一飞进行了30多个小时的长谈,讲解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希望后人从中获得启发。辞世前一天,他还在同他的学生、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的杨峻教授探讨钢琴的音色问题。1986年1月8日凌晨,朱工一教授与世长辞。吴祖强在追悼会上致悼时说:“中国音乐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当时的媒体曾经这样报道:“生命的律动停在了一个不完全终止的和弦上,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乐’。”
从左至右分别为傅聪、吴祖强、朱工一(1980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