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作的卢,弓如霹雳
马友友生于巴黎,1959年随父马孝骏、母卢雅文、姐马友乘迁居美国纽约。1962年,马氏姐弟参加华盛顿文化中心音乐会,肯尼迪总统到场。担任主持人并把马氏姐弟第一次介绍给全美电视观众的是20世纪音乐巨人伦纳德·伯恩斯坦。马友友的琴技得到华盛顿国会图书馆驻馆的布达佩斯四重奏组成员亚历山大·施耐德关注,后者促成大提琴泰斗巴勃罗·卡萨尔斯和马友友的历史性会面。席间,卡萨尔斯对马孝骏提议:“你不要试图影响孩子,请让他自由发展。”马友友从未参加任何比赛,在随大提琴名家罗斯完成茱莉亚德音乐学院学业后,他选择进入哈佛攻读人类学,早早显露出不局限于一种身份的眼光格局。20世纪70年代,一场突发的腰椎疾病令他刚刚开始的职业演奏生涯几乎夭折,而目前为止,他已是历史上录制唱片数量最多的大提琴家,并保持着18次得格莱美奖的纪录。
马友友第一次赴台演出是1977年,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是1985年11月,他在上海市政府小礼堂演出,并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1997年,他和作曲家谭盾合作《交响曲1997:天地人》,于香港回归之夜献演。2000年,他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奏的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1999年,纽约市政府宣布2月9日为马友友日,第46街为马友友街。2002年,马友友应邀在“9·11”一周年纪念会上演出巴赫的《萨拉班德》。2009年,马友友出席奥巴马总统就职仪式并演奏。两年后,奥巴马在白宫为他颁发自由勋章。
20世纪90年代起,马友友尝试音乐跨界,开始基于人类学层面探索音乐之源,在非洲草原、中东沙漠、巴西丛林寻访民间音乐。2001年3月,他的“丝路计划”在北京世纪剧院启动,并主奏了赵季平的《关山月——丝路写意》和朱践耳的《丝路寻梦》,用琴声诉说丝路沧桑,迄今已经推出五张相关专辑。值得一说的是他所经手的三把琴。1983年之前,马友友使用的是1722年制作的格弗瑞勒琴,原属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这以后,一位神秘人物把手中的大卫·杜夫琴(1712年制作)的使用权交给马友友,此琴原为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所有。20世纪90年代起,马友友又换了一把1733年制作的蒙塔尼亚纳琴,价值250万元美金。1999年,此琴曾在纽约出租车上失而复得。2005年,马友友携此琴完成返乡之旅。

马友友全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