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教授
石人望原名石惠良,浙江宁波人。3岁丧父的石人望,6岁时随母从鄞县到上海。母亲章启英是音乐教员,直接影响了石人望。读初中时,他的唱歌天赋被合唱队老师发现,但家境所迫,他只好在高中阶段辍学,而他并未放弃学习音乐,跑到四川路青年会参加口琴训练。当时尚无国产口琴,他只得去乐器店买了一支德国造的沙维尼亚牌子的20孔琴开始学习,口琴几乎就是最便携的乐器了。口琴班的学费石人望也无力承受,所以只有靠自学。彼时的上海滩,众人皆视钢琴、小提琴为高尚乐器,口琴则如小儿科,石人望有意改变此种局面。
1932年,石人望在家里开办了一个口琴学习班。经历十余年的磨炼,他的技艺早已突飞猛进,但他收费低廉,所以吸引不少学生。当时他家里寄住着三个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也跟着他学琴。经他们介绍,石人望很快在大夏大学建立了一支口琴队。大学生的参与,对于口琴的普及是一剂强心针,石人望的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甚至上海各家电台也来请他做“电台教授”,即通过电波来教授口琴,石人望于是名声大噪。1932年,石人望在北京路祥生汽车公司楼上租下一间套间,创办“大众口琴会”。消息传开,不到两天报名就已满额,于是只好另开一班,依旧无法满足需要。次年,他又在亚尔培路、福熙路租了一幢三层楼的房子,开办规模更大的口琴艺术学校,夫人钱文玮做他的助手,几个学生前来帮忙收徒,整幢楼热闹非凡。1936年,石人望在上海首创“全沪第一次口琴锦标赛”,次年举办了第二次,著名男中音葛朝祉就是第二次的得奖者。抗战初期,他又发起举办了“全国口琴独奏锦标赛”。这三次比赛,不单是对上海,对全国而言也是口琴艺术登堂入室的见证。
石人望的技巧,都是为音乐服务的。他的气息运用得法,乐感浓郁,耐人寻味。在漫长的演奏实践中,他创造了“小鼓奏法”,还创造性地用八度加手震奏法,来表现雄壮明亮的音色,吹奏出优美圆润的抒情旋律,他是中国口琴界研究日本首创的“小提琴奏法”获得最大成就的人。在教学实践中,他对演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吹奏方法千变万化,能奏出优美的和声和强有力的伴奏,和弦、琵琶音、提琴音、鼓音、高音伴奏、大小伴奏、分解和音、半音等手到擒来。他还能用两三支口琴同时跳奏的方法,来克服某些复音口琴在和声和半音方面的不足,使演奏更加动听。石人望对口琴的改进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监制德国和来口琴厂出品的口琴,并命名为“我你他口琴”(取大众之意),又监制上海中央口琴厂出品的口琴,并命名为“石人望牌口琴”。此外,他还为德国和来口琴厂监制手风琴,并举办了我国第一个手风琴学习班。
石人望牌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