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北德,长于上海

生于北德,长于上海

周广仁,生于德国汉诺威。她的祖父周宗良是宁波人,在上海做买办,1924年成为德孚洋行总代理。当时的外籍经理(旧称大班)格罗门来自汉诺威,两人成莫逆之交,遂促成其子周孝高于同济大学工程系毕业后赴德留学,专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周氏夫妇在德国生了两个女儿,其中年少者,祖父为其起名为周广仁,取广施仁爱之意,充满典型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色彩,她另有一个德国名字叫乌拉。周家在德国,过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据周广仁回忆,“祖父喜欢积德行善,要我们踏踏实实做一个有用的好人,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父亲为人宽容,人缘极好,母亲在德国学会了家庭主妇的全套礼仪,可以用标准的德语说和写,会游泳、跳交际舞以及弹钢琴”。

1933年,5岁的周广仁随博士学位在身的父亲归国,一家子住在法租界富门路一幢三层楼洋房。因为她中文底子薄弱,父亲只得把她送进德国人开办的威廉皇帝学校。她在这里得到了受惠一生的体能训练,并且在音乐课上接触了德国民歌及古典艺术歌曲。不久,她甚至可以编写一些近乎德国风格的曲调。1938年,父亲为她租了一架钢琴,接着又让她进入丁善德创办的私立上海音乐馆学琴。1941年,音乐馆更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3年,15岁的周广仁在私立上海音专六周年校庆音乐会上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一时传为美谈,这首协奏曲后来也成为周广仁毕生的至爱。

二战结束后,散居世界各地的德籍人士被限期遣返国内,在中国做生意的德国人也忙于变卖家产归国。祖父周宗良的好友希尔德布兰特家中有一架布鲁纳大钢琴难以割舍,便找好友帮忙。得到消息的周广仁马上就骑车去了。见面后,希尔德布兰特夫人说弹几首曲子让他们听听。周广仁弹了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又弹了肖邦的一首《叙事曲》。她说:“你弹得那么好,这台宝贝钢琴,现在终于可以留在可靠的人手里了。”周广仁说:“从此我有了自己的钢琴,这台德国名琴,对我,对中国钢琴事业,都有很大历史功绩。”

少女时代的周广仁

童年时代的周广仁(左)

尽管父亲周孝高也是音乐爱好者,但是对女儿以钢琴为事业的诉求还是不能认同。“在中国,专业搞音乐是没有饭吃的,你应该好好学习外文,把钢琴作为辅修。如果你业余时间学琴,我供你全部学费;如果你要专业学琴,我就不提供学费。”不料,父亲的态度反而逼出了周广仁的决心:“我自己挣钱!”彼时丁善德的私立上海音专已经停办,上海当时最好的钢琴家是工部局交响乐团的前指挥、意大利人梅百器,他的课是5美金一节,这意味着周广仁必须自己也带20个学生才能支付得起。“白天我就骑车到全市给学生上课,只有晚上才能练琴”,这就是周广仁后来戏称的“做自行车运动员”的一年。到1946年梅百器去世,她一共上了44节课。“梅百器先生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跟他学后,我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手指功夫、弹奏方法和阅读识谱能力明显提高,对音乐表现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1948年,周广仁和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公演了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第一协奏曲》,这是她第一次以演奏家身份登台。

周广仁与杨秉孙合作的波隆贝斯库《叙事曲》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