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曼华(1944—):中国民族美声代表
钱曼华,生于上海市,祖籍宁波。钱曼华16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歌剧演员训练班,1964年毕业后转入声乐系本科学习,1966年入上海歌剧院,1971年调入上海乐团,曾在中央乐团、上海乐团演出的交响乐《智取威虎山》中担任小常宝的唱段表演。20世纪80年代举办过多场独唱音乐会,并为《等到满山红叶时》《庐山恋》《燕归来》《海之恋》《小城春秋》《傲蕾·一兰》等多部影片及电视剧配唱插曲,出版过多张唱片和盒带,为改革开放后一名活跃在上海的一名土洋结合唱法的女高音歌唱家。钱曼华为《庐山恋》配唱的插曲《啊,故乡》发自心灵,深沉抒情,如丝如缕,似泉似云,令人难忘。
1960年,上海音乐学院的考场上,有一个小姑娘在表演。她演得自然,充满激情,老师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但当这位考生把唱歌、朗诵和形体等考核的科目考完,要被决定命运时,老师们个个皱起了眉头:录取吧,歌唱演员要紧的是唱,但是她嗓子小;不录取吧,除了嗓子,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如果实在嗓子拉不出来,以后就演话剧吧。这个考生就是钱曼华。入学后,钱曼华幸运地遇到了启蒙老师孙栗。孙老师发掘了钱曼华的潜力,使其小嗓变大嗓。后来钱曼华又在周小燕的指导下学了三年,通过大量演唱中外歌曲,训练出一副更柔韧、更完美的嗓子。毕业后,她先后在朱少伟、董爱琳、孙锦中、郑兴丽等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声乐技巧。此外,她还向沪剧演员丁是娥和评弹名家徐丽仙学习和请教,研究戏曲、民歌风格,丰富自己的歌曲内容,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文革”结束后,钱曼华参加“贺绿汀作品音乐会”,演唱了《天涯歌女》《四季歌》等歌曲。舞台演出之余,她还为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录制了《紫罗兰》《四季美人》两张专辑。从唱法上来说,中国民族唱法(女声)在20世纪50—60年代蓬勃发展,以郭兰英为杰出代表。但那时的唱法不像现在这么模式化,上高音的路子很不统一,所以各有特色。如果说还要有点儿什么突出的统一特征,那就是当时的唱法普遍注重大嗓歌唱,以呈现时代强音。尽管当时的唱法不拘一格,但是出于历史原因下的“土洋唱法之争”,这些杂乱的路子也出现趋同迹象,并慢慢地通过两条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趋向统一化。一个路子就是以上海的任桂珍、鞠秀芳、朱逢博、钱曼华,天津的于淑珍等为代表的唱法模式,另一个路子就是以北京的邓玉华和后来的李谷一为代表的唱法模式。简而言之,就中国民族美声唱法的历史遗存而论,最显著的还是以朱逢博和李谷一为代表的两派唱法模式之争。钱曼华属于朱逢博一派的名家,大量的歌曲都是她和朱逢博各留录音,并驾齐驱。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声乐史上,钱曼华也是自成一家。
钱曼华演唱的唱片《紫罗兰》
钱曼华和朱逢博共同录制的电影插曲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