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之言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坚有着自己的眼光,并勇于表达,所以本文的第二部分索性摘抄了2016年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席感言:
我要求钢琴系每个教师每年都应该办一场音乐会,我甚至要求他们每年的年度考核当中都要有一场音乐会,很多老师对此也都很支持,我们有太多“会弹不会教,会教不会弹”的“延安窑洞派”嫡传名师,有的自己声称自己为“钢琴冠军教练”“金牌教练”“中国钢琴泰斗”,一辈子都没进过科班学习,就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几天,依仗着深圳政府大量金钱,轮番请世界最高水平的钢琴大师回来给个别两个尖子学生教学,最后才获得了著名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就成了大师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听过或看过他们弹琴。他们也该消停一下了,把舞台让给我们这一代科班,既能写论文,又能上台演奏的新一代。很多“泰斗”都70、80甚至90岁了,还在那里指手画脚,占据着重要位置,让一代文武双全的年轻艺术家和教师连站的位置都没有。时代过去了,希望你们这些“泰斗”尽早回家安度晚年吧。这是一个硬性规定,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规定,没有理由被否定,被否定还是因为有太多上不了台弹琴的“名师”“泰斗”,怕上台露馅丢脸。我们必须坚持这个上台检验原则,让那些“南郭先生”尽早知难而退,把应有的位置让出来给新一代的人。
钢琴教育到底是搞理论还是教表演呢?我认为,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搞表演的,如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就专门搞教育了?上海音乐学院难道要变成上海音乐理论学院吗?我们在学术界也有摩擦,我甚至在公开场合听到过有人说,学校是个学府,所以每个老师必须会写论文。但在钢琴界里面,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基本都不会弹琴,会弹钢琴的可能本科都没有毕业。就拿郎朗、王羽佳来说,他们在全球都是著名的演奏家,但可能根本不会写论文,我并非贬低他们,但如果说我们是学府就必须写论文,这个说法是非常不对的。你“窑洞派”就会拍马屁,写论文有什么用?那你敢弹个琴给大家看看吗?你自己都不会弹琴,你的冠军学生真的是你教出来的吗?没有国外大师帮助,你能教出这样的学生?对一个音乐家来说,音乐会就是我们的论文——我们准备了一年,弹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我们的学术成果。音乐是一门国际语言,但学术论文受到语言限制。别人看不懂我们写的中文论文,但是他们能听懂我们弹的音乐。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管弦系、声乐歌剧系,再加上民乐系,都是搞表演的,都要在舞台上呈现的。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里,没有人搞理论,搞理论的人都在大学里,而我们是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了。但上海音乐学院不应该这样,应该把表演放在第一位,否则我们很可能会“葬身”在只会用嘴巴说和搞理论的人手里。
现代有很多杂事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还有就是现代人受的教育太多了,反倒不相信自己的直觉。但直觉是我们的原创力,我们应该更重视“我们觉得是怎么样的”,而不是“书本上写的是怎么样的”。每个人都有直觉,我们经常会忘了我们是一个动物,本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