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言

合伙人言

陈钢毕生最重要的创作,当是参与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199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黑色浪漫曲》一书里,对他参与创作《梁祝》的历史有比较深切的回顾,但其中部分内容,另一位创作者何占豪并不认可,遂引发所谓“梁祝风波”。好在《梁祝》的两位主创都留下不少涉及这段史实的文字。

陈钢作曲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黑胶唱片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创作实验小组,准备创作一首民族化的小提琴曲。浙江越剧团来的进修生何占豪提议把越剧《梁祝》改成弦乐作品。这一提议得到了校党委书记孟波的支持。因为弦乐系的同学只能写出旋律,却作不了大的协奏曲,于是正在作曲系读大四的陈钢加入进来。但陈钢起初对此并不热衷,理由是正在准备毕业作品。丁善德先生说服了他:“这部《梁祝》,是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做好了,也可以算你的毕业作品。”于是,不会拉小提琴的陈钢,与越剧团二胡演员出身的何占豪,以及其他一些人组成团队,开始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用几句简要的话来概括我和陈钢的合作,那就是:乐曲两人共同构思,旋律主要由我写作,乐队由他执笔配器。1959年5月4日,在‘上音’礼堂首次试演,由我担任小提琴独奏,陈钢任钢琴伴奏。1959年5月27日,在‘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实验小组成员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学生乐队协奏,樊承武指挥。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据何占豪《〈梁祝〉与陈钢的爱情无关》一文回忆:

实验小组成立时,根据每人的特长我们作了分工:我和丁芷诺负责创作,俞丽拿和沈西蒂负责演奏,张欣、朱英负责理论总结。所以这首大型乐曲很自然地落到我和丁芷诺的肩上……我和丁芷诺开始讨论乐曲的构思。我们准备基本上按照《梁祝》故事的情节一段段往下写,当然,首先要集中全力写好全曲最主要的爱情主题。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越剧尹(桂芳)派那句情意绵绵的“妹妹呀”唱腔中提取素材。同时,又用我在浙江越剧团时积累的具有戏曲风格的演奏手法,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终于创作出了现在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欢迎的“梁祝”爱情主题。接着我又写了“同窗三载”的小快板主题,这是根据我以前写的越剧折子戏《跑驴》中的一段插曲改编而成的。这两个主题,我是在温州完成的。

1959年寒假开学后,有消息传来,丁院长已经说服了陈钢,参加我们的创作,我们很高兴。为了保证作品的顺利产出,丁芷诺发扬了风格,宣布自动退出……

1959年2月,我和陈钢的合作开始了,当时乐曲的内容已有初步设想,爱情主题和小快板主题也有了,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曲式来概括。在陈钢的建议下,我们对乐曲重新进行构思,即把故事的内容和西欧传统的奏鸣曲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适应中国百姓艺术欣赏的思维习惯,又符合音乐的陈述规律,这样我们就把原来的构思进一步规范化了。

根据这个构思,乐曲由我一段一段写下去。我先写完旋律,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他提出看法,提出参考意见,定下来后,陈钢根据旋律写伴奏(钢琴),再到丁院长课上听取指导。说实话,我非常高兴找到一个合适的伙伴。我觉得,陈钢对音乐的感觉很灵敏,每听完一段,会引起他的共鸣,很快就会作出反应。我从他的意见中得到很多启发,使我写得更完美。比如,我拉《楼台会》一段给他听时,他马上就建议第二段写成复调,用小提琴和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共同倾诉的形象。

我擅长旋律,陈钢学过曲式,并弹得一手好钢琴,我们之间的合作很愉快,从未有过争论。使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在展开部的写作中,我没有用“动机模进”“调性变化”等西欧常用手法,而大胆用京剧倒板和越剧嚣板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些戏曲中富有民族特色的紧拉慢唱手法,不但使老百姓听起来更觉亲切,而且使整首乐曲更有中国特色。

我的这些探索和尝试都得到丁院长的认可和陈钢的默契配合。所以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全曲创作,并由陈钢执笔配器了。

《梁祝》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一代青年振兴民族音乐、攀登世界音乐高峰的强烈愿望。虽然作品是我们两位执笔者署名,但它却凝聚了当年领导老师和实验小组同学的许多心血。在这里再一次向他们深深致谢!

由于我当年被认为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的代表人物,又是《梁祝》协奏曲的创意者,爱情主题及其他旋律的主要创作者,因此在国家出版物上、唱片上,都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我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并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我无意夸大我个人的作用……只想用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1.我在写《梁祝》爱情主题时,陈钢还没有答应和我合作,所以《梁祝》的“爱情”和陈钢的“爱情”毫无关系;2.与陈钢合作之后,乐曲中几段悲伤的旋律,如“惜别”“楼台会”“哭灵”等,都是我从越剧唱腔中提炼写作而成,都是刻画“梁祝”纯情的。

这些旋律的来龙去脉,我都可以讲得清清楚楚……我相信真实的历史将有助于大家对《梁祝》这部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