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身
俞丽拿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姜山镇(今属鄞州区)。俞丽拿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小婶是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所以,大家庭里的小孩都跟她学钢琴。1951年,俞丽拿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俞丽拿回忆报考的时候,说:“我还记得我弹的曲目是《莫扎特奏鸣曲》……这个班最初有25名学生,包括刘诗昆。”半年后考试,结束时有个老师坐在教室门口,要求每个人都把手拿出来给他看看。后来分专业的告示贴出来大家才明白,原来老师是在选人去学习弦乐器,老师第一看的是手掌宽不宽,第二则看手指。手掌宽手指细一点的去学小提琴,手指粗一点的就大提琴,俞丽拿被分配学了小提琴。俞丽拿后来升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窦立勋、谭抒真,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
学生时代的俞丽拿最大的苦恼是小提琴受众面窄,不管是进剧场、工厂还是农村,他们都会挑一些普及性很高的外国作品来演,然而,台下的老妈妈老爷叔根本听不懂,“我们唱歌的同学随便唱两首中国歌曲,他们就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热烈欢迎,我们早上6点就起来练琴了,比声乐系同学努力得多、用功得多,但我们不受欢迎”。那个年代,年轻人总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俞丽拿感受最深的是,小提琴几百年来讲的都是西方话,中国人不喜欢也不熟悉,为了让小提琴说中国话,上海音乐学院才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各省深入生活,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来到浙江。从温州到宁波的路上,大家一路讨论国庆十周年献礼,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被一致通过。小组成员之一的何占豪对越剧很熟悉,越剧《梁祝》在全国早有知名度,他们便在给领导的报告上备注了一个《梁祝》。“学校党委书记孟波也是作曲家,他看到《梁祝》,就圈了《梁祝》……但在‘大跃进’的年代,《梁祝》是格格不入的,他定了《梁祝》是要承担结果的。”
面对《梁祝》,俞丽拿觉得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风格问题。“最难的是味道,它是越剧来的,你不熟悉中国戏曲,你就不可能拉出那个味道来。我虽然是浙江人,没用,因为我学的是西洋那一套。所以我们研究了中国戏曲,学了越剧唱腔,还学了二胡的拉法。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梁祝》里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滑音,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能拉出风格,何况外国人。所以,俞丽拿并不赞同外国人一拉《梁祝》,中国人就宽容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