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赵先生
赵梅伯在香港先后创建了两支合唱团。一支是1949年的乐进团,他亲任团长及指挥,团员约90人,为当时香港新音乐运动的主流团体,也是香港唯一的中国人歌唱团体。对于乐进团的演出,《南华早报》曾作如下评论:“凡赵氏所领之音乐会,必具四个优点,一曰客满,二曰训练完善,三曰歌声美丽,四曰气氛和谐。”1962年,赵梅伯指挥乐进团及基督教与天主教合唱团演唱英人视为国宝的亨德尔《弥赛亚》,由香港管弦乐团伴奏,港督亲临现场,当地报章评价赵梅伯的指挥:“不仅是好,且是超然,其表情、平衡、音准、咬字彻人心骨之力量与雄伟……”另一支是1962年成立的“梅伯少女合唱团”(Melba Girl's Choir),其名来自澳洲女高音梅尔巴(Melba)的音译,亦与赵梅伯同名,五个英文字母又分别代表合唱团“道德、效率、忠心、美观、艺术”的格言。该团虽然后起,但演出水平不让乐进团,1966年12月4日的演出,更是被听众强烈要求全部曲目再唱一遍,即“全场安可”,为香港乐坛空前之举。演唱之曲目主要包括中国民歌及早期艺术歌曲,其中《雨不洒花花不红》《玫瑰三愿》和《花儿少女》最受欢迎。
再就是著书立说。1954年,赵梅伯编撰《赵梅伯名歌选》两集,选取世界各地民歌并附有汉译,经香港教育司认定后被各校采用。1963年,他在刚刚创办的《星岛日报·音乐周刊》里出任主编,每周负责半版专门介绍音乐艺术方面的文章,还在此辟《声乐漫谈》专栏。到1968年,这个专栏刊登的文章结集出版,即14万字的《唱歌的艺术》。1969年,香港再度出版英文版的《中国音乐简史》(即《黄钟史》)。香港《大公报》曾经这样描写赵梅伯:“这位中国音乐大师身上总散发一股教人不能忘怀的魅力,他给人的印象总是两手交抱胸前,身躯笔直,头微昂,略偏,薄细的嘴唇和深邃的眼神,一股充满自信、才华慑人的气魄及一股老当益壮的表情。”然而对香港本地而言,赵梅伯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在教育司音乐总监的支持下,于1965年创办香港音乐学院,该校设本科及师范科,教师均为本港名家。
1968年,赵梅伯夫妇移居美国旧金山边的圣何塞市,继续从事教会音乐工作及教学。圣何塞市立合唱团邀请他担任长老会的音乐总监及指挥,赵梅伯一干就是10年,后又去旧金山辛普森大学主持声乐系和合唱指挥一共8年,在西部共举办合唱音乐会200余场。1975年,赵梅伯被辛普森大学举荐当选年度“美国杰出教育家”。此前的美国200周年国庆,他又被美国传记协会选为“美国两百年时代名人”之一。1981年,赵梅伯又在福特希大学创办女声合唱团,该合唱团为旧金山唯一能演唱中文及其他语种的合唱团。1986年,赵梅伯终于实现前往台湾指导青年学子的夙愿,应台湾教育当局邀请担任特别讲座教授一年,分别在东海大学、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国立艺专等校举办巡回讲座。台湾之行最轰动之举则是1987年3月25日在台北社教馆指挥国家实验合唱团演唱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荣耀颂》。这次音乐会后,宁波老乡马孝骏博士(即马友友的父亲)设家宴款待赵梅伯。马博士亲自掌勺烹饪宁波菜,一时被传为佳话。1988年,赵梅伯退休迁居洛杉矶。1999年11月19日在加州湖林城逝世,享年94岁。
历史上,音乐曾经是中国教育领域的六艺之一,但唐宋以降,中国传统音乐日趋边缘化,音乐家不为人所重视,赵梅伯也曾说:“即以我本身为例,因着学声乐遭家父断绝沪江大学学费,我去美国轮船售锦绣品,忍饥饿不坐车、省钱学唱,遭亲友讥笑,认我为最愚蠢者。”对于彼时的中国教育,他也曾感叹:“没有学习中国音乐的学校,在学校中没有中国音乐。”留学比利时前,他对朋友说:“我去学习唱歌,几年后到意大利,再到欧洲各国,在各地我都不会忘记东方可怜的祖国,想必总不会替她丢脸吧。”他后来离开上海前往西安创办西北音乐学院,被誉为“一位不愿屈服在敌人统治下的文化英雄”。词作家韦瀚章先生评价他:“以赵梅伯丰盛的天才、深邃的学识、精练的技巧、充足的经验,回到中国来大可以到处献技、名利双收的,然而他舍弃个人主义的路线,而走入中国刚发芽的音乐教育园地中,我终于觉得他走的路线是对的,中国固然需要些卡鲁索一样的声乐家,然而中国需要很多的音乐教育家。”

赵梅伯在美期间演出的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