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世界
黄英,祖籍宁波,来自上海弄堂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引导她走上唱歌道路的第一位伯乐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校长、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老师吴国均。黄英在少年宫的首个一等奖,即是凭借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得来的。1989年,黄英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葛朝祉先生。大学期间,黄英不断参加各种声乐比赛,以赛带练,积累经验。1992年,黄英毕业,恰逢法国举办第十九届巴黎声乐比赛,经过层层选拔,她挤进中国前三,于是被文化部委派出国参赛,最后在36个国家选送的百余名参赛者中位居第二,被法国媒体称为“中国飞来的夜莺”。
1993年,老牌的法国高蒙影片公司筹拍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的实景电影版,全球选拔女主角巧巧桑的扮演者,并专门邀请了一年前在法国声乐比赛里拿奖的黄英。1994年1月,黄英在巴黎试镜,凭借一曲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得到了主演身份,导演弗雷德里克·密特朗说:“如果不是黄英主演,这电影就不必拍了。”片中,巧巧桑站在半山腰的临海住所远眺港口,期待丈夫平克尔顿归来的场面令人感动不已,而黄英更是展现了她的全方位实力。《晴朗的一天》的演与唱都达到新境,荡气回肠。此片于1995年11月公映,大获成功,成为歌剧电影从舞台化到实景化转换的典范之作。剧中日本角色皆由中国歌手担纲,片中另有扮演女仆铃木的中国女中音梁宁,扮演媒人的中国男高音范竞马,可以说,真正撑起这部法国歌剧电影的乃是中国之声,这也是中国声乐综合实力的体现。

黄英在电影《蝴蝶夫人》里扮演的巧巧桑
出演电影之后,黄英开启了令人惊叹的职业生涯。她在德国科隆演唱了普朗克的《圣母悼歌》,在美国辛辛那提出演了卡尔·奥尔夫的《布兰诗歌》,参演了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马勒第八交响曲。1997年黄英到纽约定居,并参演休斯敦交响乐团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又名《复活》),随林肯中心室内乐团在美国境内巡演。19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歌剧版全球巡演,黄英应邀出演杜丽娘。这次演出由中国作曲家谭盾打造成多媒体艺术,前卫派导演彼得·谢勒斯担任编导,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之美震撼了伦敦、巴黎、洛杉矶的观众。《华尔街日报》评论:“黄英丝绸般的音色对杜丽娘的诠释是全剧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2005年初,丹麦国家歌剧院第一次向一位中国歌唱家发出邀请,他们邀请黄英主演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歌剧《玫瑰骑士》,他们认为黄英优美的音色和对情感的掌控,可以更好地诠释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与人物身上的怀旧之情。8月,这部洋溢着晚期浪漫派情调的歌剧拉开帷幕,黄英再次为中国赢得了掌声。2006年底,黄英登上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莫扎特歌剧《魔笛》里的帕米娜,再度大获成功。黄英后来回忆:“演出结束时,剧院总监盖尔伯对我说,其实很早之前我就希望你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今天的演出是我看到的你最好的一次。确实,为了站在这个舞台上,我等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