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办学,筚路蓝缕
赵梅伯在上海国立音专初任职务时便有两个教育理想,一是将欧洲近现代作品推介给中国,二是推动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发展。1938年12月,赵梅伯指挥上海基督教联合会合唱团250人演唱英国近代作曲家高尔的圣乐《圣城》,规模可谓空前。1939年5月4日,他又在上海指挥百人合唱团演唱贝多芬的《C大调弥撒》、凯鲁比尼的《第四弥撒》及舒伯特的《降E大调弥撒》。彼时上海身处孤岛,有如此规模的演出,实为难能可贵。1940年3月10日,上海美军第四海军陆战队在大光明戏院举办演唱会,赵梅伯应邀担任指挥及演出顾问,由他创立的“乐进团”的30位女歌手在他指挥下演唱了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一年,他还应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约出任该校声乐教授。这一年,工作范围拓展到合唱指挥的赵梅伯撰写的《合唱指挥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书中,他提出,指挥并非仅靠姿势击拍优美、读谱灵敏,更是要靠对音乐的独到见解来立身。这对中国合唱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开创性意义。
赵梅伯著《合唱指挥法》
1941年,应英国广播民主电台(设在上海)之邀,赵梅伯每周通过两档节目,向听众介绍古典音乐,且将中国音乐及音乐家介绍给在华外籍人士。1940年10月,美侨委员会主席闵士德及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恩发起组织“之江东吴诸校大学联合圣乐团”,亦请赵梅伯担任总监及指挥。与此同时,赵梅伯的个人情感生活终于有了归属。这年,他去青岛避暑,巧遇厦门望族胡莲亭(上海光华大学肄业),两人喜结连理。1942年圣诞节,赵梅伯率学生在新都饭店举办音乐会,收入全部用作上海国立音专的奖学金。不久,日军进入上海租界,上海国立音专改为汪伪掌控的国立音乐学院。他拒绝了汪伪政府的委任,不得不离开上海前往西安。在好友胡宗南帮助下,赵梅伯用西安第一中学校舍创办了西北音乐学院。彼时西北音乐教育落后,音乐教师八成未受过正规训练。经短期筹建,西北音乐学院于1943年8月开始招生,学生多从沦陷区逃亡而来,其中包括许多从上海国立音专迁入内地的师生。
西北音乐学院1943年起兴办,1946年因为校舍归还陕西当局,只好停办。但三年里,西安的音乐教育及音乐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该校学生举办的声乐音乐会在语言上涵盖法、意、英、德,在作品时间跨度上涵盖巴洛克到现代新潮,在曲目形式上涵盖神剧、歌剧以及宗教弥撒,顺理成章,该校也被誉为“西北荒漠土地上的一棵音乐萌芽”,其中付出最多者非赵梅伯莫属。离开西安后,赵梅伯与徐悲鸿一道受命前往北平重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9月,艺专开始招生,赵梅伯以自身影响力聘得教授30多位,其工作重心在于中国音乐的推广、中国戏曲及民歌研究,并着眼提高城市音乐艺术素养,创建北平歌咏团,每周在南河沿礼拜堂排练,择期演出。1948年底,华北局势紧张,赵梅伯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同机离开北平,由南京转到上海后,终在1949年抵达香港,与家人团聚,开启长达20年的香港音乐生涯。
外交家陆征祥送给赵梅伯的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