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年少成名
柳和埙,生于上海,祖籍宁波。
柳和埙的祖父到上海经商,因为爱好国乐,家中丝竹常备。耳濡目染之下,柳和埙的父亲柳尧章(1905—1996)自小习钢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到20世纪20年代,柳尧章被聘请去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报业巨子史量才家里教琴,其水平可见一斑。柳尧章后来开办“中西音乐研究室”,并参与创建名载史册的大同乐会,在民间推广实践中西合璧的管弦乐的演出路子。柳和埙自小随父亲学小提琴,12岁时曾经加入父亲组织的乐队活动。
柳尧章的另一贡献是挖掘改编中国古曲。他在向国乐泰斗郑觐文学习了琵琶名曲《浔阳夜月》后,按照江南丝竹的形式将其改编为小合奏曲,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春江花月夜》。此外,他还在上海首演了国乐名作《月儿高》。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婚礼,特地邀请宁波老乡柳尧章率大同乐会助兴。1932年12月13日在兰心大戏院,小提琴大师津巴利斯特访沪演奏会结束后,大同乐会也曾应邀同台演出,传为佳话。1933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大同乐会拍摄有声电影资料送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参展,其中就包括《春江花月夜》的演出影像。柳尧章除了悉心培养儿子柳和埙走上小提琴演奏之路,还带出外孙、美国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顾维舫,此是后话。
柳和埙出生后得到的一个诞生礼物是柳尧章自制的一套六个仿古的埙(一种中国古代吹奏乐器),这也成了他名字的来历。他属和字辈,同族长辈里的柳中亮和柳中浩是旧上海电影业巨子,共同创办国华电影公司,抗战后又成立国泰电影公司(也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柳中亮之子柳和清与柳和埙同辈,其妻即祖籍宁波的大明星王丹凤。1940年,上海青年会举办国际儿童音乐比赛,柳和埙已过了12周岁的报名规定年龄,但是评委丁善德、窦立勋、吴乐懿等一致决定授予他小提琴比赛第一名。从柳和埙保存的当年上台领奖的合影里可见,领奖的除了柳和埙,还有钢琴组的巫漪丽。70多年后,保持毕生友谊的两位耄耋之年的音乐家曾经在上海交响乐团咖啡厅重逢。
柳和埙的父亲柳尧章
柳和埙10岁时,父亲为他办理了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每周六上午在兰心大戏院的排练旁听卡,当时听众可以从楼厅进入。正是这种耳濡目染,使得柳和埙自小有了进工部局交响乐队拉琴的念想,但是谈何容易。据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交响乐团140年》一书记载,1927年(也就是柳和埙出生那年)时,小提琴手谭抒真以实习生身份加入乐团。到1935年,又有若干华人乐手加入,其中包括本书提到的宁波奉化籍的大提琴家张贞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