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公派留德指挥家
姚关荣的父亲是镇海(现北仑大碶)人,在旧上海经营一家金笔厂,善弹中国传统乐器月琴。20世纪30年代为避战乱,姚家迁到湖北。姚关荣1936年2月15日生于武汉,4岁就在街头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抗战结束,姚关荣回到上海入建成中学就读,音乐女教员谭玲做了他的启蒙老师。11岁时,姚关荣指挥校童声合唱团在天蟾舞台演出,从此立志,“生活在和声的美感之中的喜悦,音乐成为自身的需要和流露”。1954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翌年,因为资质优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被公派去东德(民主德国)的音乐专业留学生,到莱比锡高等音乐学院专攻指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本地有关方面在宣传姚关荣先生时,称其为“第一个赴欧留学攻读指挥专业者”,此说有误。因为早在1953年,李德伦就被派往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指挥系教授阿诺索夫的研究生。
莱比锡是音乐之城,巴赫曾在此生活27年。据姚关荣回忆,他的毕业证书上打的钢印就是巴赫的头像。1955年到1961年,姚关荣在莱比锡求学期间,师从指挥系主任弗兰茨·荣格以及教授海因茨·罗格纳,并在四年级时选了作曲为第二主课(宁波演出当晚加演曲目《凤阳花鼓赋格曲》,即是其毕业作品)。留德最后一年,他在莱比锡取得指挥和作曲两门满分的毕业成绩后,又转到魏玛音乐学院师从赫尔曼·谢尔欣。姚关荣的师承关系值得大书特书,尤其是罗格纳和谢尔欣两位,皆属20世纪下半叶乐坛巨匠。二战以后,出于历史原因,东德方面的艺术家特别是莱比锡指挥学派在西方影响力式微,其让音乐自己说话的客观风格与西方强调个性的浪漫风格相左,一度被认为已退出历史舞台。但20世纪80年代起,罗格纳在日本将莱比锡学派精髓熔铸于读卖日本交响乐团,东德指挥群像重受世人瞩目,而罗格纳及其他一众东德指挥名家的日本音乐会录音目前也成乐迷追捧之神物。可以说,姚关荣是莱比锡学派在中国的唯一承继者。
谢尔欣在乐坛久享怪才之名,并无科班专业背景却写出一本《指挥法》,成为德国音乐院校的教材,其人对音乐的解读特别是在速度把握上屡屡出人意表,有数量庞大的录音遗产为证。谢尔欣与中国有缘,其妻子萧淑娴为旅欧作曲家。萧淑娴的父亲萧伯林即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萧友梅之长兄,女萧桐为著名先锋派作曲家。“德国两位大师帮我解决了指挥这行的基础性问题。”关于海外的游学经历,姚关荣谈得较多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初他去西德演出结识匈裔英籍指挥家索尔蒂爵士的往事,“他很随和,演出时拖儿带女,排练时特别邀请我坐到乐队中间,我就在单簧管手的旁边,在乐队立场上来听他们发出的声音,那次他是排练一个歌剧《法斯塔夫》(作者注:威尔第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