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浓很厚的音色

很浓很厚的音色

1953年,董爱琳代表中国参加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凭借独唱曲目《万尼亚咏叹调》《哈巴涅拉》《黄水谣》获得声乐比赛三等奖。1963年,她又在上海开了专场个人演唱会。这一年的《人民音乐》刊登了一篇署名雍谊的专访文章《欧洲唱法怎样民族化——访劳景贤、蔡绍序、董爱琳、周碧珍同志》,文中记录了董爱琳就声乐界洋为中用问题而发表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她们俩人也常出国作访问演出,因此,以前对于民族化的问题还觉得不是那么尖锐,觉得就是这样唱也过得去。现在要为农业服务,要下乡演出,民族化问题就变得尖锐起来……民族化是使欧洲唱法民族化,不是完全改掉原来的发声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学习欧洲唱法的同志在唱中国歌时,吐字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光吐字清楚还不行,语言还要唱得生动,令人听来亲切。语言要唱得生动,就得注意运腔问题。欧洲传统唱法的运腔,是按着旋律音、平平稳稳的,这个音唱完再接下一个,中间不能拐弯,如像上海郊区民歌中那种小颤音是没有的。这样来唱中国歌就会四平八稳,没有韵味,不生动。我们以前受欧洲唱法的这种影响很深,现在已经开始改变这种老办法……群众对女高音比较习惯,对女中音声部还不大习惯。我国民间也有女中音,如我听过天津唱京韵大鼓的小彩舞,就是女中音。但欧洲唱法的女中音,用很浓很厚的共鸣,这和民族的习惯不同。

1988年9月,董爱琳退休后移居美国。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代艺人很少有机会留下录音。董爱琳的唱片,笔者目前只找到两张,一张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她演唱的《幸福的生活》插曲《红莓花儿开》等,78转的黑胶唱片外沿写着“华东工业部上海唱片公司”字样,内侧写着“伊萨科夫斯基作词,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小乐队,黄贻钧指挥,董爱琳演唱”。此录音现在听来,董爱琳所说的女中音“很浓很厚的音色”极为显著,这并非简单意义的中文版,而是俄文版的传神汉化,其魅力完全不亚于原片的俄语演唱,令人想到后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老一代配音大师们的幕后献声,殊胜原版之案例比比皆是。董爱琳之造诣,亦为海派文艺滋养之下的产物无疑。

目前二手唱片市场可见董爱琳的另一张唱片为香港艺声唱片公司发行的名为《梭罗河》的独唱专辑,收有四首中文演唱的印尼歌曲——《梭罗河》《莎丽南黛》《衷心赞美》和《椰岛之歌》,这是1958年的录音。艺声公司旗下的唱片,据近年披露的文献,乃1955年起中国唱片公司的主管部门广播事业局要求“中侨委”(后改名“华侨事务委员会”)协助复制的中国大陆唱片,其初衷是要“弥补中国唱片不能输入的某些空白地区,以满足海外侨胞文艺生活上的要求,使侨胞都能听到祖国的声音,以发挥宣教功能”。这些唱片在香港售价5港币,相当亲民,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广中国艺术成果的作用。

香港艺声唱片公司发行的董爱琳演唱专辑《梭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