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世纪70年代,我经常随父亲从宁波汽车东站坐长途车到鄞县咸祥镇(今属鄞州区),接着在横山码头摆渡,到象山西泽码头上岸,再转车去泗洲头。总之,我每年路过海滨小镇咸祥,却不知二十多年后,会以另一种方式重返故地——那是2002年,我第一次知晓马友友的祖居在此,而且马氏祖坟碑文还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按照现在通行观点,生在巴黎、长在纽约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就是宁波人。2005年11月11日,马友友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亚洲巡回演出七站之一的宁波站,用刚学的一口乡音开场:“阿拉宁波人……”此前,官方也曾有意请他来做甬城形象代言人。这意味着,只要你根在宁波,且在某一领域有足以替故乡增色的超凡才能,即使没有到过宁波,你也是同乡。

从2002年成为宁波民间组织“宁波市欢迎马友友乡长返乡献艺筹委会”一员至今,我发现自己的业余生活已与宁波的音乐生活紧紧相连。2014年7月起,我受邀在宁波电台音乐频道主持一档古典音乐节目《相约秋帆,洗耳恭听》,至本书杀青之时已播出540余期。2015年起,我在宁波市图书馆主讲古典音乐系列讲座《秋帆乐话,如是我闻》,至今也已讲罢140期。2018年8月起,宁波交响乐团邀我面向公众推出音乐季配套讲座《宁波交响,秋帆导读》,目前也已讲完64期。从某种角度讲,我的宣讲和写作参与并见证了宁波音乐史的构建,同时也见证了宁波音乐人的往来。巫漪丽、姚莉、柳和埙、孙慎及姚关荣五位传主正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故去的,希望书中的文字,能寄托一份来自故乡的哀思。

2018年底,我接到宁波出版社编辑徐飞先生的电话。一个月后,我在宁波出版社总编袁志坚先生的办公室里正式接受本书写作邀约。编辑周真渝女士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一直给予勉励和指导。成书过程里,张爱妮女士具体负责审阅,在此特致谢意。本书的写作,还得到如下几位名士的指点:首先是远在洛杉矶的音乐文献收藏家章杰民先生,本书所附之不同时期的所有节目单及部分黑胶封面都来自他的私人珍藏。书中传主之一洪腾与他保持了超过半世纪的友谊。本书写作之前,他专门联系洪腾老师,以确认她是宁波人这一事实。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张佳林先生提供了斯义桂及应诗真的重要资料。旅德钢琴家何宁博士对本书也有独到的贡献。当然,我永远不能忘记我在北京三联书店《爱乐》的同仁詹湛兄,没有他几次三番入上海有关部门档案库寻访,以及对参考文献有问必答式的解惑,这本书的写作估计早已半途而废了,而旅法学者冯昱兄也向我提供了赵梅伯在比利时留学时期珍贵文献的照片。本书写作中,我还就书中涉及的若干历史掌故请教家父贺圣谟。2005年11月,乡亲们敬赠马友友五十大寿的寿幛上那副对联正是由他斟酌定稿的。我供职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便利。本书完稿时,位于东钱湖畔的秋帆工作室也告落成。我和我的妻子、本书的第一读者、我整个写作人生里的第一批评者周萍,曾在城乡公路上一起欣赏了无数个日出和日落。正是她替我挡住了各种杂务,才让我能够安心写作,在此,也向她表示感谢。

贺秋帆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