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钱湖下应

根在钱湖下应

应诗真,鄞县人,5岁学琴,少年时师从宁波籍钢琴家朱工一。196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后留校任教。1978年起在国内多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著有《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7年再版)。此书为目前最流行之中国人执笔的钢琴教学参考书,以笔者之见,书中第四章《钢琴演奏的技术训练》和第七章《音乐风格的表现》尤其值得习琴者反复研读并实践体会。20世纪90年代,应诗真退休后与丈夫潘一鸣旅居新加坡,为南洋音乐学院资深教授。

2017年10月,参加音乐宁波帮大会的应诗真回鄞州区下应街道寻根。“我是非典型宁波人,爷爷早年从下应到上海,在沪江大学担任校医,我出生在上海,生长在天津,但我从小知道我是鄞县人。”20世纪80年代,应诗真的父亲曾回下应河东村寻根,并与一些亲族团聚过。若干年前,应诗真的弟弟再次返乡,不料物是人非,令人感慨。2017年,应诗真以宁波籍音乐家身份重归故里,鄞州区有关部门请熟悉村史的应正芳老人提供1947年修订的《甬东湖下应氏宗谱》供应诗真查阅。“宗谱上有爷爷名字,有父母名字,也有我们兄妹5人的名字,80岁的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太激动了。”

与同时代的中国钢琴家一样,应诗真留下的录音寥寥,因而很难凭借唱片资料来勾勒她作为钢琴家的成就体系。就笔者的收藏视野观之,应诗真的录音几乎均与丈夫潘一鸣合作出版,且潘一鸣的演奏占据多数,应诗真的演奏往往处于补白位置,唯一由应诗真全部完成的声像资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磁带《库劳、克列门蒂、杜舍克钢琴小奏鸣曲集》。三位作曲家分别来自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意大利、捷克,但不能算是重要作曲家,其作品对巴洛克至古典主义时期键盘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均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更多在指法练习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应诗真的演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示范,以供教学参考,所以对声部的清澈和逻辑脉络方面较为着力,她的风格似乎也更多侧重于对古典主义风格均衡细腻的呈现。

应诗真著《钢琴教学法》

《甬东湖下应氏宗谱》

另一张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的红色薄膜唱片,为中国现代作品专辑,也是潘、应夫妻档的作品。其中应诗真演奏的是作曲家黄虎威的《巴蜀之画》,风格上多立足于写意泼墨的音响构建,吻合她演奏里诗意和简约兼顾之风。潘、应组合流传最广的唱片,则是中国唱片公司发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张黑胶,标题为《月光奏鸣曲》,应诗真的演奏内容在B面,曲目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蝴蝶》及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A大调挪威舞曲》。《蝴蝶》是舒曼所写的内容自由、不分乐章的钢琴套曲。此曲与蝴蝶的外形并无关联,而是脱胎自让·保罗的小说《风华正茂》,描写其中的舞会场面,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气质,结尾是高音区连续六响A音,代表黎明的钟声,宣告舞会结束,因而音乐内部其实是叙事、描绘及抒情因素并存。应诗真的演奏细腻而灵动,不同人物出场,力度、层次关键的色彩处理迥然相异,令人赞叹。这个演出本身,无妨视为应诗真演奏之基于文学立场的一份见证。

应诗真演奏的《库劳、克列门蒂、杜舍克钢琴小奏鸣曲集》

应诗真和潘一鸣合作的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