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之海,马踏飞燕
马友友(中)和指挥大师卡拉扬(右)
1979年,马友友得到卡拉扬邀请,参与了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录音,这是他跟唱片业发生交集之始。2015年,索尼公司发行了马友友当时录音全集,共计90CD,曲目涵盖大提琴领域上至巴洛克时期,下至现代派的一切重要作品,而重中之重,当属巴赫的六组无伴奏组曲。此曲可称有多少名家就有多少录音,富尼埃、斯达克均留下至少4版唱片,笔者过耳亦在50种以上。马友友存世三套,一是1980年左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发行的,用的是那把格弗瑞勒琴,声音厚重,但流动感充沛,左右逢源,这是呈献他青春活力和惊人技巧的一版,听之直如水银泻地。唯一的欠缺也许是慢板乐章拉法,可能低估了巴赫内在的深沉感,所以才有1997年前后索尼公司的修正版,即为用蒙塔尼亚纳琴演奏的第二套。彼时年过不惑,马友友已有新的人生感悟,渗透到演奏里,则是积淀与成熟陡增,且技巧方面未见丝毫回落,琴声的聚焦感,时时显出一种熔铸之力,音乐里呈现出一种无法归类的独特气质——这一切,也许唯有归功于他那多重文化汇聚的成长背景与人生历练之间多方面的契合吧。第三套是2018年8月29日于柏林发行的一套,汇聚了他大半生的感悟,但技巧上比前面两套略有不及,唯风骨呈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室内乐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友友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茱莉亚德同窗、波兰钢琴家安克斯合作的一套唱片,技巧上充分之自信,手下乐思流淌之顺畅,仿佛令传达音乐的工具——乐器被轻而易举地超越了。此种随心所欲的快意世所罕有。而第二奏鸣曲首乐章里一段大提琴峰回路转的句子,他做出了山重水复中柳暗花明的效果。其大幅度的情感激荡向来为听者津津乐道。这套唱片,马友友对乐圣早期的两首作品的演绎可谓无与伦比,若有不足,则在于后两首少了乐圣中晚期作品的深刻与沉郁。如此,亦期待马友友能够重录一版,并期待注入全新体验。
笔者最早在国内刊物读到关于马友友的评价文字,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先生所撰,见于三联书店《爱乐》创刊之初,如下段落深具感染力:“他演奏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时,充分地表现了作曲家的心情。第一乐章第87小节大提琴进入时,两小节速度及旋律都相似的乐句经过他在弓法上悠然自得的处理,听起来是一快一慢,错落有致,生动活泼。我听过自卡萨尔斯以来几乎所有大师的演奏录音,没有一位像马友友这样大胆把相同的两句奏成又错落又有序……马友友的处理演出,是高度潇洒的果断。也许这正是马友友的东方人文化素质的表现,像李白,又像苏东坡,潇洒!极为潇洒……”其实马友友对此曲录有两版,一个是马泽尔指挥的柏林爱乐版,一个是马祖尔指挥的纽约爱乐版,现在看去,无妨视为乡愁满满、指向故土的一种情怀流露,各有千秋。另一首不可忽略的是埃尔加协奏曲,由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伴奏,马友友用曾为此曲史上最佳演绎者杜普蕾所有之大卫·杜夫琴演奏,像是故意要一争高下。迄今所见马友友最精彩的视频演出,则是1990年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举行的柴可夫斯基150周年诞辰纪念演出,他独奏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已入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