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道
1938年1月,21岁的葛朝祉考入上海国立音专。
在全沪第二次口琴独奏锦标比赛中得奖的葛朝祉(右二)
与不少祖籍宁波、长在上海的现代音乐家一样,他走向音乐之路的最大障碍来自父亲。幸亏母亲坚持从经济上支持,中学时代已经得俄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指点的葛朝祉才得以考入声乐系,师从甬籍导师赵梅伯,并从丁善德习钢琴。彼时,葛家已经从虹口区搬到法租界,葛朝祉也开始与沪上同龄的音乐新秀们往来,后来成为大指挥家的陆洪恩、韩中杰都是他家的座上宾。入学第一年,葛朝祉就参加了赵梅伯指挥的250人合唱团,在英国作曲家盖尔的清唱剧《圣城记》里担任领唱。1940年6月30日,葛朝祉从音专师范科毕业。从保存至今的毕业训导证书可见,校长萧友梅、训育主任朱英、导师赵梅伯分别签名其上,且有“思想优美、操行品学兼优、体格精神充足、学业优良”的评语。
上海国立音专颁发的葛朝祉毕业证书
这一年,葛朝祉先是被母校介绍去为电影《刺秦王》(严幼祥导演)的主题歌《易水歌》谱曲并指挥录制唱片,再是参加了乐艺社歌剧演出委员会排演,钱仁康作曲,黄贻钧、陆洪恩相继指挥工部局交响乐团负责伴奏的歌剧,此剧于该年12月底在兰心大戏院首演。本土四幕歌剧《大地之歌》,声乐顾问为苏石林,葛朝祉担任主要角色。日军进入租界以后,葛朝祉放弃在汪伪政权接手的国立音乐学院任教的念头,转而受丁善德邀约到私立上海音专担任声乐教职,他的学生中便有后来成名的甬籍女中音董爱琳。1943年,葛朝祉首次在兰心大戏院举办独唱音乐会,并且担任上海之江堂圣乐团指挥。他的领域拓展,很像恩师赵梅伯的翻版。1944年10月,联华银行又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中西音乐大会,分国乐和西乐两场,其中西乐专场的节目共八个,合唱占据其三,独唱独奏占据其五,葛朝祉和男高音黄源尹、大提琴家纪汉文、钢琴家潘美波、指挥家黄永熙同台亮相,可称当年上海最强国产音乐家阵容。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葛朝祉受邀去南京为蒋介石生日演出并指挥张昊作曲的合唱《民主胜利》。1947年,中法协会主办音乐会,葛朝祉和周小燕合作了多尼采蒂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里的二重唱。1948年1月25日、2月1日,为庆祝上海雅乐社成立30周年,葛朝祉和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前身为工部局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并承担了其中拉斐尔一角的演唱部分,彼时的葛朝祉已是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分院(后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的声乐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兼职。1950年,葛朝祉正式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提出申请,告假两年以自费形式赴法留学,在上海中法协会支持下得以成行,1951年6月28日终于拿到了法方签证。葛朝祉此行得到宁波籍钢琴家周广仁等的资助,随身携带1300元美金,中途在香港探望了恩师赵梅伯。
葛朝祉(前排右六)赴法留学前夕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