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登柏林爱乐大厅的中国人

首登柏林爱乐大厅的中国人

中国指挥家里,姚关荣以善于尝鲜著称。

“1978年,我感觉到中国进入新阶段,交响乐事业也应该迎来发展的春天。那时各音乐院团之间没有交流机制,不少音乐专业人才被局限在一个平台。比如我,指挥专业出身,但在当时的单位发挥空间不足,我深知同行也都有此苦恼,眼界和经验都因此受限。我想起留学德国期间,曾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有过一面之缘,于是大着胆子给他写了一封信,贴上一张普通邮票就寄了出去。没多久,竟然有了回音,时任文化部部长董正出面作了口头指示,认为指挥交流体制有理,要支持。因为我的一封信,开了先例,推动了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车轮,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自豪的一件事。”

1985年,正值盛年的姚关荣告别北京南下,主持组建深圳交响乐团。据姚关荣回忆,此行缘起于飞机上一位萍水相逢的乘客的建议:“为什么不去深圳呢?那里刚成立一支乐团,很需要人才。”深圳虽居特区之列,但彼时前景不明,改名前的深圳特区交响乐团大本营挤在深圳戏院对面一幢小楼里,姚关荣初来乍到,幸得市委书记梁湘支持,于是亲自招兵买马,将乐队成员从三十扩展到五十。当年国庆,乐团推出纪念冼星海80周年诞辰音乐会,市政府领导带头上台演唱《黄河大合唱》。这以后,乐团开始推出定期音乐会。翌年元旦,深圳终于有了一台自己的新年音乐会。

不过好事多磨,特区发展伴随摸石头过河的诸多反复,深圳乐团一度被要求朝轻音乐团经营,以适应市场化需求,而乐团也一度变为艺术团建制,远离古典音乐传统。关键时刻,姚关荣身上的德国式韧劲发挥威力。1988年,乐团首访香港演出。1989年,乐团举行“春之声”音乐会,香港《新晚报》以“前景充满明媚阳光”为题报道盛况。身为政协委员,他还提过在深圳建设拥有管风琴的音乐厅的提案,终得落地开花。1997年,姚关荣带领深圳交响乐团开启德国、捷克六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参加柏林亚太艺术节,成为第一个登上柏林爱乐大厅及布拉格斯美塔那音乐厅的中国乐团,演出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黄河》(李云迪独奏)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顾文蕾独奏)。至此,姚关荣的个人事业步入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