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延安去
张贞黻,奉化方桥镇西张村人,自小酷爱拨弄乐器。成年后,张贞黻娶奉化萧王庙望族孙氏家族、清朝末代进士孙锵的侄女孙杏翠。因为心系音乐,1928年,张贞黻考入刚刚成立一年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小提琴及钢琴演奏。其时他已查出患有肺结核和腹膜炎,但仍坚持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并常常手持针管自行抽取腹部积水,与病魔抗争。
1934年,张贞黻毕业,任江西南昌怒潮剧社、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大提琴师。翌年秋重返上海,与谭抒真等五人考入工部局交响乐队,成为这支远东第一乐团的第一批中国乐师。到1936年,他还参与了由纯中国乐师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的筹建。抗战期间,张贞黻于1939年来到重庆,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教员,又兼任重庆励志社、中央广播电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中华交响乐团等管弦乐队的首席大提琴师。1940年冬,经贺绿汀引荐,张贞黻与周恩来会面,不久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音乐系教员,致力于把陕北民歌和东北秧歌改编为管弦乐作品,并为西洋乐器民族化作了有益尝试,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曲作者郑律成、民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曲作者梁寒光、军旅指挥家时乐濛皆出其门下。

工部局交响乐团时期的张贞黻
据香港学者周光蓁的专著《中央乐团史》称:“延安音乐演出史上最有名的演出,是1942年1月鲁艺音乐系举行的所谓‘大音乐会’。”其中特别提到了张贞黻:“这次音乐会正规隆重,具有很鲜明的学院派风格……音乐系教师任虹按照传统的西方模式,为合唱队设计了演出服,上装是乌克兰式样的黑色衣服,领口和袖口均有白色花边,女演员则穿上了粗布做的裙子。这次音乐会的节目十分丰富,包括古今中外各种主要声乐和器乐形式。合唱大部分采用混声合唱,有表现男子汉的勇武的男声合唱《猎人大合唱》,还有纯净柔美的女声合唱《天使》……有‘远东第一大提琴手’美誉的音乐系教师张贞黻,特意穿上了从大后方带到延安的演出服装燕尾服,演奏了《匈牙利狂想曲》《幻想曲》《加伏特舞曲》《风笛之歌》等外国大提琴乐曲。”
这次规模空前、专业水平很高、引起很大反响的正规音乐会,虽然博得了在延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好评,但引起了一些工农干部的反感。据说,一位从前线回延安学习的部队干部,听了一半就走了。他说:“我能打败日本鬼子,却战胜不了鲁艺的音乐会。”李焕之分析说,延安观众之所以排斥“唱洋歌”,原因在于“听不懂”——恐怕这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有人认为“洋歌”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玩意儿,缺乏政治性和战斗性,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参见《中央乐团史》)
抗战胜利后,到延安访问和采访的各方人士增多,周恩来觉得需要建立一支管弦乐队,“交响乐就是个花钱的事业”。遂指示去北平购买乐器,由叶剑英负责经费问题。1946年7月,隶属于中央办公厅的延安“中央管弦乐团”(中央乐团前身)正式成立,贺绿汀任团长,金紫光、张贞黻任副团长,李德伦任指挥。翌年,张贞黻随团经山西转移到河北,其时病情(口腔癌)加重,不断咯血,终于1948年12月24日病逝。由周扬、贺绿汀、柯庆施组成的治丧委员会,于12月31日在石家庄组织召开了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