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贡献
胡登跳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到离世的40年间,艺术活动主要可分成三方面。其一是创建民族室内乐形式“丝弦五重奏”。此种形式固定用二胡、琵琶、扬琴、古筝、柳琴(中阮)组合,继承了我国民族合奏乐曲既拉又弹的形式,又吸收西欧室内乐的特点,广泛运用和声、复调技巧,它的萌芽、定型及发展,都是胡登跳主导的。1960年6月,上海音乐学院组织师生参加“六边”活动,胡登跳和同事们改编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里的一些合奏作品,受到欢迎。1964年2月,胡登跳再次到奉贤县(今奉贤区)搞“四清”,为了组织文艺活动就地取材,利用二胡、三弦、扬琴、月琴和琵琶创作了五重奏作品《田头练武》。该曲设计民兵“整装待发、练武、归途”三个场面,题材上符合时代主旋律且接地气,这种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创作给予他灵感和思考。1972年,被借调在京剧团的胡登跳以民乐五重奏的形式改编了《龙江颂》里的唱段《一轮红日照胸间》。到1975年,他又改编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歌曲《映山红花开红军来》,被选入北京中山音乐堂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文艺会演,得到时任文化部部长于会泳的接见。1976年,胡登跳正式将这种民乐五重奏形式定名为“丝弦五重奏”。
其二是广泛的民族音乐创作。40年来,胡登跳原创、改编、编配了百余首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35首丝弦五重奏和6首唐曲编配。丝弦五重奏里,以1979年后的原创性作品最具价值,以组曲《回忆》、《欢乐的夜晚》、《思念》、《畅想》、《跃龙》(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起,胡登跳还改编了不少外国作品,如加拿大民歌《清晨的雨》,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小曲三首《卡农》《笛曲》《狂想曲》。根据译谱唐曲改编的也是这一时期为多,以《阳关三叠》(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选编的亚太地区音乐教材)、《长沙女引》、《又慢曲子西江月》为代表。90年代,胡登跳着手改编了一些传统器乐作品,如《二泉映月》《夜深沉》《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等。1980年又在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基础上探索中国丝竹音乐新模式,写出五首丝竹乐曲《江畔》《霓裳曲》《出水莲》《行街》《举杯邀明月》。此外,胡登跳还在1958年与于会泳合作了民族管弦乐作品《闯将令》。值得一提的是,此曲60年代曾经被香港武侠片《如来神掌》作为配乐,后来在同类影片《东成西就》《唐伯虎点秋香》《功夫》《西游记·大圣归来》里也出现过。

胡登跳著《民族管弦乐法》
其三是撰写《民族管弦乐法》一书。此书是胡登跳关于民乐配器理论的一部力作。1962年完成51万字初稿,1978年修订,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再版。该书上篇为乐器性能,下篇为配器方法。其撰写呈现两方面特征:其一是介绍汉族的民族乐器及常见乐器,其二是采用大量实例。书中除了每件乐器均使用图示外,每章节还穿插了作品谱例来说明。此书是胡登跳对民族乐器理论的重要贡献,堪称我国民族器乐配器领域的里程碑。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胡登跳在1989年专门写过一篇论文《土·新·情——我对中乐作品中关于中国风格的认识》,发表在《人民音乐》上,文中提及“土,中乐作品要有土味”“新,艺术贵在创新”“情,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就是讲究出情”。这应该是中国民族音乐如何发展的总结性论述,某种程度可谓呼应了1927年刘天华成立“国乐改进社”时在《国乐改进社的缘起》里提到的“中西兼容”理念。这位从浙东农村走出的音乐家,其创作实践和理论思想对我国民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