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东(1913—1991):中国小号奠基人
朱起东,浙江鄞县人。其父为小学校长,业余爱好音乐。朱起东九岁起随父亲学习小号,兄弟五人曾经成立“朱氏兄弟小乐队”。1934年,朱起东到上海学习会计专业,业余时间随美国小号名家肖奈克和俄国小号演奏家道勃罗夫斯基学习,得到商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学习音乐。1941年获芝加哥大学音乐学士学位。1942年获得阿美利坚音乐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1946年归国,任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理论及小号,同时在上海美专教授和声学和音响学。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并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长号、圆号及乐器法、配器法等课程。
中国管乐界一向把朱起东和夏之秋、洪潘和黄贻钧尊称为中国小号奠基人,或曰“中国小号四大宗师”。朱起东曾经翻译法国小号大家阿尔班的《小号-短号教程》,编著《小号独奏曲选》(共三集)以及《小号五声音阶日常练习》,著有《小号表演艺术》《音乐声学基础》等专著。此外,他还创作改编了小号独奏曲(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秋收》《送我一枝玫瑰花》《喜相逢》《故事》等)、练习曲、重奏曲以及乐队用曲共计一百余首。
小号是种古老的乐器,早在公元前15世纪的古埃及和日耳曼部落的图画中就有记录。历史上,小号通常被使用于军事或宗教事务,《圣经》中则将它与天使的声音联系在一起。中世纪出现了新式小号,文艺复兴时期小号以纯乐器身份而非发布信号的工具被引入宫廷。朱起东留美时,小号在美国地位不高,“不属于歌唱性的乐器,主要是表现雄壮效果的乐器”,但他在学习中感悟到:“小号应该能表现优美,并且能以独奏形式令人欣赏。”为此,他摸索着将中国民间音乐的表现方式融入小号的演奏技巧,竟让美国听众赞叹不已。朱起东一生致力于小号的中国化和民族化。1986年,他在大病中坚持完成《小号表演艺术》一书,贺绿汀亲自作序。
2013年,上海音乐学院举行朱起东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据朱先生的学生共同的回忆:“朱先生教学永远是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从未见到他对学生发脾气、训斥、挖苦,每当学生出现差错,他总是安慰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再来一次。”上海音乐家协会小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当代著名小号演奏家王学平回忆他自己60多年来走过的路说:“1962年,‘上音’附中第一次招生,我经过初试、复试竟然被先生选上了,先生当面和我说以后要好好吹。其实中间还有几次测试我都没去,直到最后一次复试我也没有去,当时先生让教导处林阳老师打电话找我。当时通知是传呼电话,家里大人上班,我听好传呼就一双塑料凉鞋、汗背心、平角短裤,从现在的田子坊到音乐学院北楼,走了近一个小时。因为先生的坚持,我才有今天。有一次专业考核,在考核之前我向高年级借了一把德国小号(平时我们用的是捷克小号),据说德国小号比捷克小号要好,我进考场后才发现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结果考砸了。虽然这次考试我还是拿了高分,但之后先生走出考场对我说,前面用的不是你自己的号吧?哎,你看你!当时先生很生气,但话语中还是透露出了对我的关爱。”
据王学平回忆,“因为我文化水平不高,先生教我时从不讲大道理,就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吹号和讲话、唱歌的表情相似,要自然放松,声音好听是第一位的,声音好了,吹其他的都会好……呼吸时脸和喉咙都要放松,吸气速度要随节奏,不可过急过快,否则会使身体很多部位的肌肉抽紧,如果身体僵硬,吹出来的声音也就憋紧难听。这方法一直伴随我到现在,如今我在教学时仍沿用着朱先生的教学方法……业余学小号不能像专业的标准那么高,应该以兴趣为主,我就坚持先生教我的理念,人在松弛时吹气最舒服,只要吸气自然,吹起来就不吃力,旁人听起来不讨厌就成功了。”
朱起东在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