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的院长

出局的院长

俞峰生于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他和音乐的缘分,源于一把二胡。据俞峰的母亲徐翠凤女士近年在宁波市江北实验小学所做的题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的讲座回顾:“俞峰小时候,一个邻居因为要去参军,就把自己的二胡送给了他。俞峰爸爸刚好有一些二胡基础,就开始教他,他越学越有兴趣,想进一步提升,但农村里音乐老师不好找,还被别人说山窝窝里飞不出金凤凰。我们是双职工,一个月仅有七十几块钱的微薄收入,对于学音乐来说远远不够,所以只好四处借钱,我和他爸爸每天就咸齑汤下饭。”

1976年,当时的鄞县姜山中学开办文艺特长生班,俞峰凭借扎实的二胡基础,进了这个班。初中毕业时,俞峰曾经写过一篇作文,题为《用二胡弦线构成祖国的辉煌》,至今在全校传为美谈。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当时流行少年学生,俞峰向往音乐殿堂,于是选择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时全国各地来的二胡专业考生就有800余人,只招收八九个人,真正是百里挑一,俞峰顺利升学。到上海开了眼界后,俞峰对未来做过一次认真规划,他觉得涉足西洋古典音乐,面向世界,道路会比立足本土的民乐之路宽广得多,于是决定改学指挥——几十年后,中国少了一个二胡艺术家,但多了一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指挥家。

改学指挥专业,等于另起炉灶,从头学起,俞峰不得不晚毕业两年,而当时中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有指挥系,他别无选择。为了报考,俞峰设法借来一架风琴,用船运回老家,又买来一台旧钢琴,每天埋头苦练。他用风琴练习巴赫的二三声部创意曲和平均律,又在钢琴上练习肖邦练习曲,还顺手拿了宁波首届钢琴比赛第一名。那些年,一台小录音机和厚厚的交响乐总谱跟他形影不离,但是1982年的第一次报考,他还是铩羽而归。第二次报考已是3年之后,这之前,俞峰回到宁波,钢琴、视唱、和声、练耳,练习指挥专业所需要的基本功。他闭关苦修,期待破茧成蝶。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指挥班在全国只招收4名学生,俞峰终于晋级。10年后,他成为该系系主任。很多年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俞峰,偶尔会自嘲:“未来的院长,竟然在第一次报考时出局了。”

指挥系上课,一般是三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两个老师弹伴奏,一个老师教课,比带博士成本高得多。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素有中国乐坛黄埔军校之称,陈佐湟、胡咏言、李心草、邵恩、水蓝、吕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俞峰本科阶段攻读的是交响乐和歌剧指挥专业,师从徐新教授,因成绩优异,他提前一年毕业并被保研,导师是郑小瑛教授。19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不久又留学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师从迪特鲍姆教授。1994年,他获取最高指挥艺术家文凭(与博士同等学力),并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20世纪90年代,俞峰进入了中国指挥领域的发展快车道,他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得到了所有的荣耀,本文只能择其要而述之。1991年,俞峰在全国青学指挥家选拔赛中荣获第一名。同年12月,他受文化部派遣,前往葡萄牙参加佩德罗·德弗塔雷斯·布郎库国际青年指挥家比赛,并获第一名,这是我国公派指挥选手国际指挥比赛大奖零的突破。1990年起,俞峰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98年元旦,俞峰曾经带领这支乐团来到故乡的雅戈尔体育馆奏响宁波历史上第一场新年音乐会。笔者躬逢其盛。当时有一个曲目是德国浪漫派作曲家韦伯的《邀舞》,曲子最后有一段大提琴独白,但是宁波听众性急,来不及等到大提琴独白就送上了掌声,俞峰见机行事,在掌声里结束了此曲——这一刻,估计向来追求完美的俞峰内心也是颇多感慨,似乎有理由相信,在故乡建立一支交响乐团并将故乡听众的品位提升到某个境界的梦想,已在他心头生成。

俞峰指挥宁波交响乐团演出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CD

执教鞭的俞峰于中国音乐教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创立“中国现代指挥法”,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也因之吸引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指挥硕士、博士来追随俞峰,开创了欧美学生来中国学习交响乐指挥的历史纪元。俞峰担任系主任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成了成材率最高的系:他的学生张弦荣获美国纽约爱乐乐团马泽尔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并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杨洋获希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陈琳获波兰卡托维茨国际指挥比赛第二名,现兼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夏小汤、陈琳还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指挥比赛第一、二名,夏小汤现兼任中国爱乐乐团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