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版本

《梁祝》的版本

1968年,受当时热门的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启发,上海音乐学院教师谭密子会同丁芷诺、俞丽拿等尝试以弦乐四重奏的方式为京剧样板戏《海港》里的一些唱段进行伴唱,后又为了增加气势加了钢琴声部,变成弦乐五重奏钢琴伴唱,并于1975年在中国唱片公司发行了黑胶,俞丽拿也参与了录音。这是俞丽拿的录音梳理工作中较易受忽略的所在,但毕竟是历史真实与时代气息交融的见证。

回到《梁祝》。这个作品能够在“大跃进”时期问世、公演并受欢迎,纯属共和国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个案。这意味着,世道无论朝什么方向变化,人类的情感诉求总是无法被彻底漠视的。直到“文革”结束前,《梁祝》的录音一共只发行了两种:一种是1959年的俞丽拿独奏单声道版,这是中国唱片社借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设备所完成的《梁祝》首录;一种是1961年的沈榕独奏单声道版。两者的伴奏,都是樊承武指挥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其实沈榕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梁祝》完成时,据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决策层的安排,俞和沈分别承担AB角。

俞丽拿参与的弦乐五重奏钢琴伴奏版《海港》唱片

《梁祝》产生于1949年后,受时代主流话语影响,即使作品里高举那个年代的奢侈品——爱情的大旗,但其基本框架还是强调了无处不在的革命性,祝英台的音乐形象与其父亲代表的封建礼教卫道士之间的针锋相对,构成了作品里的主要矛盾,其轰轰烈烈之程度比爱情似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俞丽拿的演出,总体上还是侧重于斗争性的表达,抒情性一面的挖掘似显肤浅。俞丽拿在舞台上演出《梁祝》无数次,但从录音情况来看,如下五次代表了她毕生之于《梁祝》的最高贡献:1.1959年的史上首录;2.1980年版,陈燮阳指挥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3.1985年版,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4.1996年版,李坚指挥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5.2000年版,张国勇指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此版俞丽拿是用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演奏的)。

以笔者的聆听心得,首录版虽然历史价值珍贵,但俞丽拿的演出还是显得稚嫩,且对忠贞不渝之爱情的理解也缺少生活阅历呼应,比较片面地突出斗争性,抒情段落亦较生涩。不过从另一方面讲,此版的珍贵也正是这种原生态的精神风貌。1980年版各方面有极大提升,主要是其个人对于作品蕴含之音乐形象及其复杂性有诸多全新感悟,也不乏朴素无华的综合气质拿捏设定,实乃《梁祝》史上众版里不可多得的佳演。事实上,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此版在很长时间里也是认识《梁祝》的唯一依据,只是当年大家都还缺乏音乐欣赏的版本意识而已。1985年版在原有基础上并无明显改观,但音效方面令人激赏,俞丽拿的处理风格亦有较多的细节呈现,此版乐队因为动用了大编制的上海交响乐团,故伴奏方面达到了空前圆满之境。

1996年版(贝图斯曼唱片公司发行)属于俞丽拿毕生最特殊的一版,因为指挥是其子李坚,所以风格把握上完全以独奏的自由发挥为主,乐队方面着力于提供宽阔厚重的支撑,而俞丽拿至此也似乎获得了某种基于丰厚人生阅历的新体验,于爱情主题的道出,带有前所未闻的沉思意味,昔日阶级斗争时代精神支配下的抗争主题亦有所淡化,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此版解读新境的产生其实也是《梁祝》走向国际化之后的某种必然。从亚洲范围而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日本小提琴名家西崎崇子亦大力推广《梁祝》,留下各种录音十来个,甚至有一版专门与《梁祝》首录的乐队原版人马樊承武指挥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作。但西崎崇子的风格拿捏与俞丽拿可谓两极,她以缓慢的语调突出了作品里的抒情性一面,其内省冥想及淡然的吟唱可谓自成一家,也呈现出作品的丰富内涵。所以《梁祝》绝不是只有某一类的解读,随着时间的变迁,她自可以有各种层出不穷之面目,这恰恰是作品的力量所在——近年,犹太小提琴家沙汉姆与水蓝指挥的新加坡国立管弦乐团有一版《梁祝》面世,这是《梁祝》之幸,更是中国之幸。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50周年纪念专辑

除了《梁祝》诸版,俞丽拿在20世纪80年代还留下若干中国小提琴小品录音,计有《在西北草原上》《良宵》《二泉映月》《牧歌》《夏夜》《新春乐》等,它们可说是《梁祝》的前后辈,或启迪了《梁祝》的创作,或受《梁祝》的影响,整体风格上都可视为《梁祝》的补白,目前已作为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典藏黑胶名版复刻系列”的第一款发行,令人激赏。归根结底,这也是宁波之幸事,宁波之荣耀。